双方交流本来是两个人的事儿,为什么出来了六个人呢?我们知道,双方交流的话,其是六个人的交流:你认为的你,他认为的你,真实的你;他认为的他,你认为的他,真实的他。这不就是六个人在交流吗?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说明白了,其实我们也没有说明白,他呢,以为他听懂了,其实他也没有听懂,所以说交流,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
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吧。恋爱中的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先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先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大家觉得她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呢?真的就是谁先到了,谁就在那等着吗?
那我们焦点强调:不预设。也就是说,不能拿我们以为的去套别人。我们以为的仅仅是我们以为的,我们以为那是用我们的经验建构出来的,那么他们的经验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也会建构出什么样不同的含义呢?可能就会有所不同,我以为的仅仅是我以为的,他以为的也仅仅是他以为的,那么真实的又是什么样的呢?在他人没有说出来之前,或者是说我们没有弄明白之前,我们是永远不知道的。
“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所以说,在真相没有出现之前,我们要耐心的等待、认真的倾听,才能真正的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的经过是怎么样的?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予他帮助和支持。
如果一个孩子回家以后跟你说:“妈妈,今天老师冤枉我了,批评我了,我特别生气,我以后都不想上他的课了!“可能我们做家长的就会,耐不住性子,听听孩子说发生了什么?一听孩子说不想上课了,就会很着急,就会打断他的话,急着去批评他、教育他:“那老师批评你,怎么不批评别人呢?一定是你上课没好好听讲,一定是你先犯错了……”那么孩子呢?其实孩子正在气头上,情绪比较多的时候,你这样的一个回应,会让他感觉到本来很委屈的事情,现在火上浇油,更加的气愤了,可能就会甩门,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再也不理你了。而你呢,也会感觉到很委屈:“我都是为你好啊,你怎么这么态度呀?“因为我们连倾听都做不到,我们都没了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就贸然的去评价他、去批评他,拿我们以为的去教育他、指导他。我们知道孩子在情绪当中的时候,是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尤其被这样对待的时候,所以说“我们以为的,真的是我们以为的吗?“
孩子在咨询当中,跟咨询师说的时候,会提到这些时说:“我其实根本不需要他们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指导我,我仅仅是想让他们听听,只是听听就够了!“
“只是听听就够了!“,听到孩子的话,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触动呢?我们先稳住自己,去听一听发生了什么?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他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再去针对他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回应,这可能才是真正六个人之间的良好的交流。
双方交流中的六个人,您收获得到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