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对“如何学习”的顶级理解

是不是经常熬夜,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学习成绩总是提不上去。

很是苦恼,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

下面我从10个方面说说对学习的顶级理解:

1找自己的拉伸区——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每个人的拉伸区都不一样,好好找一找自己的拉伸区。你好的人是不是有时候看到学习好的人做难题,你也跟着做。

而你做的时候老是困难重重,学习好的人,是不是特别轻松。学习好的人有可能刚好在拉伸区,而你呢刚好在困难区。

学习差的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拉伸区,做练习册的时候注意看一下。自己哪些会做但是特别容易出错,哪些不会稍微一努力就能懂。

然后这段拉伸区的学明白了成为了舒适区,就逐步扩大自己的拉伸区,使拉伸区越来越大。自己学会的东西越来越多。

2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很多学生是不是每次放暑假,休息时间太多,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刚开始的时候,还会自律,很快就懈怠散漫。

于是就每天宅在家里玩手机、刷抖音、看电视,渐渐就选择了最舒适的娱乐活动。也不做作业,就被大量的休息时间所支配——他们就彻底的失控了。

千万不要觉得没有管控的生活很好,一旦完全失去管控,我们就会沉迷于娱乐,觉得做这个事很好,那个事也还行。

做选择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儿,如果没有强大的清醒和定力,基本上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所支配,也就是我们的本能脑,最终选择娱乐消遣。

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伸手就能触及到的地方,把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一点点的清空,找到自己最想要达成的目标,一点点的把她给实现。

少即是多,我们要在心中想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这个目标达成了。

我们就会触碰到更远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把这个阶段的目标达成了之后,我们就到上一个层次。

认知有层次,我们学习也是有层次的。在低层次,我们看不到更高层次的目标,当我的舒适区边缘拉伸的越来越多,我们就会看到更高层次学霸们的目标。

《见识》的作者吴军曾说“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擅于利用时间的高手,问我如何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事实上,我做事的诀窍恰恰和大家想的都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

这就“少即是多”的内涵所在,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被盲目的事情所拖累,集中注意力把精力只放在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上。

3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你就会发现困难区就会变成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

4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他们就必须逼自己集中注意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做最多的题,而且还要做正确,于是他们就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推向舒适区边缘。

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极度专注,学习效率和成绩就会逐步提升。

5凭感觉学习——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学习专家李晓鹏他读中学的侄女赵璐向他请教学习的秘诀时,他只说了三个字:凭感觉。

这个答案让赵璐简直不敢相信。对此,他解释道“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一招都管用——就是凭感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他;

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

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看出来了吗?这就是“凭感觉”的顶级思维,通过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也不会感觉容易,也不会太难。

只要稍微一努力,就能学会。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凭感觉”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拉伸区。

6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呢?我给大家一个图,这个图是我在周岭著的《认知觉醒》一书中看到的。

以阅读为例。从浅入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更深层次的是读书可以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通过读书,有一两点可以改变你现在的生活也是值得的。

其实阅读更高级的就是通过读书,把自己学到的新知识结合旧知识写出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然后再教授给读者。

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也不要紧,刚开始都写的不太好。

写的多了自然就好了,而且只要动笔了,在你写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就会穿插进去一些旧的知识,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个数学题不会做,我就去问我后面那位同学了。

他把题给我讲了一遍之后,他问“我明白了吗?”我说“明白了。”他让我把这道题也给他讲一遍。

我讲完了,他说“把知识只有讲出来才算学会。”

我也是从那个时候,才知道只有把知识讲出来才算弄懂。但是那个时候的我缺乏认知,还不知道要在舒适区边缘——拉伸区学习。

我老是学难的题目,因为我每次看学习好的同学怎么作,我就怎么做。结果自己的学的越来越困难,学习越来越差。

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拉伸区学习,然后再一点一点的向外拉伸,再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教授给别人。

7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假如你读完一本书,把这本书合上,想一下这本书中那些点让你的印象深刻,哪怕这本书中只有一两点是触动你,那么这本书也是有用的。

假如你读完一本书,这本书中的内容一个点都没有触动你,不管这本书多么著名,对你来说也是没用的。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说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

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那个点?”

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在这本书中,只要没有最触动自己的点,那这本书对我自己来说就是无用的。而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与我何干?

8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在反馈”

《认知升级》一书里的作者刘传小时候有段神奇的学琴经历:他从零开始学电子琴到考上10级只用了两年的时间,而同龄人取得这一成绩通常要4~5年。

更神奇的是,直到考上十级,他都没有学习一点乐理知识,而他的老师也从来不让他学习理论。那么他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呢?

老师先示范左手,再示范右手,再合起弹一遍,让我大概知道这首曲子出来是什么样子。接下来一周我都要努力练成这个样子,周末的时候验收。

不通过,继续练,通过,再到下一首曲子。如此循环两年,最后练成的曲子直接达到十级。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不接触音乐理论。

至今刘传仍然非常感谢他的音乐启蒙老师。虽然没有学习任何理论,但他能流畅的弹奏出动人的曲子,并受到赞扬。

这种反馈像波涛一样一遍一遍冲刷着刘传的自信,让他永远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刘传一开始就学习理论,有可能就会在学习中,因为理论的枯燥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你们设想一下,假如就传一开始学习的是理论,而不是直接弹奏,你觉得他电子琴还有可能就用了两年时间就到10级吗?

其实刘传的学琴经历,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是一样的。

我们在小的时候是不是就是直接看大人怎么走,就直接学习走路,跌倒了爬起来再走,不知疲惫,乐此不疲就像玩一样。

我们学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遍一遍的说,我们才张开嘴巴突出来一个字。

我们发的模糊不清,把“哥哥”说成“嘚嘚”。但是说的多了,就清晰了。

就像学琴一样,一遍一遍的弹虽然刚开始弹的不好。但是弹的多了,就好了。熟能生巧吗

特别说明:刘传的学琴经历,跳过理论,直接实操适用于学习的初级阶段。

9拯救你的“番茄

在时间管理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番茄工作法,它有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创立于1992年,其核心就是:先极其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

我自己知道了这个方法之后,我实验了一下,每次学习之前,都会在手机上定一个25分钟的闹铃。

时间一到,立刻休息。休息的时候可以看看窗外,打扫一下卫生,但是不要看手机。

我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不刷短视频了。每天看看书,写写文章,出去活动活动,看看纪录片。现在感觉每天的生活好的不得了。而且现在基本上想不起来看小说、刷短视频了。

在中间不会干其他的事儿。效率非常高效,学习的时候也是轻松愉悦的,不会感觉到累。

人不可能一直专注,一直学习不休息的话,那谁都受不了,而且压力很大。我们自己为啥要难为自己呢?

学习就像人渴了需要喝水是一个道理。假如人渴了不喝水会怎么样呢,很渴的时候再喝水,嗓子是不是就会受到影响。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上高中的时候,学习特别努力,晚上经常很晚才睡觉,早上早早就起来了。结果第二天学习的时候特别困,学习老是精力不集中,导致学习越来越差。

所以我们要该休息就休息,给自己一个缓冲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然后循环往复。

10设下限,不设上限。

假如你每天背20个英语单词,是不是感觉好难。每次背完之后,都会让你松一口气。但是让你每天背5个英语单词呢,是不是觉得so easy。

为什么只给自己设下限,不设上限呢?因为设置一个自己轻松就可以完成的下限,可以让自己觉得一下子,就把目标完成了。

太简单了,然后自己就会接着去学,一下子就会从5个英语单词,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学会了50个。

设上限的话,比如你的目标是100个英语单词,你一看这么多你的本能脑,第一反应就是太难了,不想学了。这个就是到达了我们的困难区了。

你的目标只有5个英语单词,你就会想,哇这么简单,我马上就能学完。你学完了之后就会不自觉的想要学习更多。

人不能难为自己,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看5个英语单词太简单了,也想学,然后本能脑和情绪脑和理智脑,就达成了一致。

那学习5个英语单词自然而然的就学习完了,而且还特别愿意接着学习。

《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他称这种方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个。

这种方法是简单到不可思议。你觉得可能失败吗?

我们生而为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呢?所以我们不要为难自己。只要好好和本能脑和情绪脑沟通给他们一个缓冲期,它们就会愿意为你工作。

理智脑很弱小,本能脑和情绪脑很强大。当你想看玩手机的时候,可以试着和它们沟通一下。

说我先把这个题做好,30分享之后在玩手机,一般情况下,它们还是很愿意配合的。

今天我写的这10点呢是在周岭著的《认知觉醒》中看到的,总结出来的。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