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溅呀溅桃花,姑娘趁早打擂茶,门前挑来山泉水啊,后山摘下嫩芽芽。打擂茶呀打擂茶……尊贵的客人啊,请喝一碗马迹塘的春擂茶。”
仿若黄鹂穿过竹林,妹子的歌喉清清亮亮。仿佛晨曦里含露的花儿,妹子的容颜嫩嫩娇娇。一碗香喷喷的擂茶,恭恭敬敬,送到了你的手上。喝上第一口,甜到心里头,喝上第二口,客人不愿走。
这,就是马迹塘新婚习俗之“抬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马迹塘镇位于桃江县境西南,镇域内山环水绕,风景秀丽。九岗山、丫头山、天池山、犀牛山,山山含翠,沂溪、敷溪、龙溪、善溪,水水相连。镇子傍资水,商业、手工业鼎盛,有三街六巷九码头、及天符庙、关帝庙、紫云宫等十几个祠堂庙宇,自清嘉庆年间即成为益阳上乡第一大口岸,为新化、安化、邵阳、常德等地货物集散之地。建筑格局前商铺,后吊脚楼。逢重大节日,居民喜爱扎“故事”庆祝,人称“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新婚兴“闹房”,“闹房”时“抬茶”、“赞茶”,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逐人敬奉擂茶,客人唱赞词回礼,时代变迁,风俗不变。
马迹塘人爱喝擂茶,爱到什么程度呢?用马迹塘人自己的话说:客人上门第一件事打擂茶,无客上门天天打擂茶。饭可以不吃,擂茶就是少不得呢,每天不喝上一碗,那是会得上病来呢!
马迹塘擂茶历史久远,远到三国时期。据说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喝过,很喜欢喝,还用来给将士们治好了病。
诸葛亮带领蜀军攻打曹操,路过马迹塘。当时恰逢酷暑,日头白花花,热气火辣辣,将士们远道而来,纷纷中了暑,躺倒了一片。
都是爹生的娘养的,出门在外没个人心疼,可怜呢!村民们不忍看着将士们在家门口受苦,一个接一个扛上擂茶棍,擂钵一字排开,把擂茶送到了营帐前。
芝麻白生生、绿豆溜溜圆,花生米身穿红袍子,新鲜采摘的茶叶清凌凌、水汪汪。这些材料一股脑儿擂成浓浓的浆汁,兑上烧开的山泉,再撒上焦黄焦黄的炒米,将士们还没喝上就吞起了口水。这擂茶不光味道香甜、营养丰富,而且清凉解暑,促进消化,还提神醒脑。
将士们喝上几碗,咦,真是奇了怪了:头不晕了,胃口好了,身子轻快了,个个都是怒目金刚了!
战马嘶,将士吼,一鼓作气,诸葛亮又打了个大胜仗!你看,就在沂溪水淌过的地方,那红脸膛的关羽“唰”地挥出青龙刀,赤兔腾蹄而去,把紫云宫的地面深深踩出一个蹄印。马迹塘地名即来源于此。
当然,最具情趣的,还是新婚夫妇闹抬茶。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双双抬茶——”司仪喊得颈上青筋暴起。
少女们打扮一新,脚步轻盈。花生胖鼓鼓的、南瓜子脆生生的、盐姜白亮亮的、辣椒萝卜红润润的、紫苏梅子紫茵茵的、油炸红薯片金灿灿的,花边磁碟新崭崭的,红漆茶盘亮铮铮的,样样堆得高高的,盘盘放得满满的。
新郎喜得像堂屋墙上的年娃娃、新娘脸儿红得像院子里的月季花,擂茶一碗又一碗, 笑声一片又一片。
“恭喜恭喜,粑粑垛起”。第一位客人送上了吉祥赞词和回礼。
“新郎木棒手中拿,新娘扶钵打擂茶。擂茶白,擂茶香,不生伢崽生姑娘。”第二个小伙子滑稽,一边数着快板,一边向新婚夫妇挤眉弄眼。
“一男一女一枝花,利民利己利国家。”
“两山中间一眼塘,哥在塘里放鱼秧;鲤鱼长大跳龙门,来日金榜把名扬。”
擂茶一碗接上一碗,赞歌一首接上一首……
新婚“闹房”各地常见,有“闹房三日不分大小”的说法,由此新娘们颇受谐谑之苦,有的闹得粗鄙过分被视为陋俗。马迹塘人“闹房”举止古雅,就是因了这碗香甜情长的擂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