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活动中,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就是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直接的提问,间接的提问,还有许许多多用意不明的询问、质问、探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应酬实际上就是应酬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说社交应酬的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当然也包括向他人提出问题,提问也有讲究)。衡量一个人社交能力的高低,主要地从他回答各种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上表现出来。一个善于应酬、长于交际、在社会生活中左右逢源的人,往往是面对各种问题能够从容不迫、妙语连珠、应对自如的人。因此,要学会社交,学会应酬,就一定要从学会回答问题入手。
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如何提高社交应酬能力的书,书中对社交应酬中如何提问和答问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综观各方面的介绍,我认为回答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直接回答。即从正面直接回答问话者提出的问题,怎么问就怎么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你吃了吗?”答:“吃了”。
二是间接回答。即避开问话者的具体问题,从侧面采取迂回隐蔽、委婉含蓄的方式回答问题。如国王问阿凡提:“湖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答:“如果这只桶的体积是湖水的一半,那么湖水就有两桶,如果是湖水的十分之一,就有十桶。”又如有人问:“假如一只黑猫跟着你,这是不是凶兆?”答:“那要看你是人还是老鼠。”又如有家长问老师:“我孩子的成绩怎么样?”老师答:“要是能抓紧一点,他的成绩不会太差。”间接回答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答话前假定一个条件,要满足这个条件,答话才能成立,这样就把答话正确与否的“责任”推给了“第三者”。
三是无效回答。就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非实质性的回答。它不是一般的答非所问,而是一种比较巧妙的避而不答,产生的效果是,答了,却等于没答。如一位美国人曾经问作家王蒙“50年代和70年代的王蒙,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王蒙答道“50年代我叫王蒙,70年代我还叫王蒙,这是相同的地方;50年代我20多岁,70年代我40多岁,这是不同的地方。”美国人的问话是别有用心的,王蒙看破了他的用意,便以这种看似绝对正确,也很“切题”的大实话作答,其实说了等于没说,美国人在王蒙从容而巧妙的答话中什么信息也没有得到。
在现实生活中,问话的目的和意图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善意的,有的是恶意的,有的是非善非恶而带有戏谑性的,还有的可能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陷阱,一个“笼子”。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他的用意,了解他的意图,然后再选择适当的回答方式。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出自内心的、真诚的、善意的提问,应以直接回答为主,可以有点幽默,但答问不宜太过隐晦、曲折;对于那些不怀好意的、嘲弄性的、甚至是挑衅性的问话,则尽量不要直接回答,要以迂回的、委婉的、含蓄的回答为主,必要时还可以用一些无效回答来应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问话中设置了陷阱,试图引你上钩,带你“笼子”的问话,一定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能上当,要尽快识破他的圈套,并在答话中突破他的圈套,针锋相对地以委婉、含蓄的答话回应对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把戏人人会耍,手法各不相同”。在社交活动中,问话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答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全靠当事人明察细究,灵活机变,巧妙应付。不过,就总的来说,回答问题一般还是要尽量地少直接回答,而以多采取委婉的、迂回的、含蓄的间接回答为好。因为这样便于掌握答话的主动权,不仅能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而且还能避免陷入别人的圈套,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同时,这种回答方式还能增加答话的幽默感,体现答话的水平。
综上所述,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学会交际;要学会交际,就要学会答问;而要学会答问,主要地就要学会间接的答话技巧。我想,这应该是有志于提高社交能力的人努力学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