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当我羡慕别人拥有的“好”时,有没有看见人家付出的“代价”?
我想要孩子有好胜心在竞争中出众,能不能接受他对胜利近乎疯狂的执念?
我想要别人的平和淡然岁月静好,是否同时接受甘于平凡物质要求较低?
我想要少奋斗20年的轻松生活,是不是愿意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人生去做交换?
这世上真没有“好事儿都让一个人占全”的好事儿,别人付出的代价,通常我们都选择看不到,罢了[调皮]
侯蕾语写,2021-04-16 06:54:11
今天的讨论话题原本是关于出生顺序的,以前我在读这章的时候总是会轻易的跳过,也大概浏览过,但是总觉得跟自己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一则我自己是个独生子女,二则我只有小熊一个孩子,似乎这种跟出声社区相关的事情挂不到我头上,但是今天当我在重新读这一章的时候,发现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
一来是里面那些曾经我看到过,但是对他感觉没有那么深刻的句子,在这次的阅读当中又重新把它画了出来,原来这一章真的是非常的干净,不仅没有写便签,连字迹的勾画都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之前我在读的时候真的是不太走心的,只是把它当做知识而已,可是其实这里有很多信息,不仅仅用在出生顺序对孩子的影响上合适,在我们平时面对自己的孩子,其实他只有一个人是独生子,在面对别人的孩子,即使他们之间没有这种亲缘上的手足关系,也会显示出非常巨大的作用。
说白了,出生顺序只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家庭环境上一个具体的表征,它用的还是阿德的底层的那套思想逻辑,所以在其他的方面你也可以从这里进行观照。
比如说为了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需要与其他孩子不同,这个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讲,可能会有一点觉得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总在想,唉,你为什么不能还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呢,其实是因为孩子发现已经有人在这个方向做得更好了,我在这个方向做的再出众也没有办法取代他已经领先的地位,那这样一来的话我干嘛还要做这种无用功呢?我宁可去另辟蹊径,选择一条其他的道路来展示自己是有价值的。
说到价值感这个方向,一个团队,一个社会共同体当中价值的取向原本是有很多不同的侧面就像钻石的多棱侧面一样,但是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把一个单一的改变途径放在那里,似乎所有人都到只知道这个样子去打造自己,这个世界就完美了。
其实真的不是,这是另外一种执念,而且我们大人在要求孩子跟别人趋同的时候,不仅是忽略了孩子都在寻找,与他人不同也忽略了自己也在希望与别人不一样,因为不一样可以让我们感觉自己独特的免疫会比较的尴尬,也是因为可能在我们的内心已经认定了,在这个方向上去比较,我是比不过别人的。
想起昨天小熊在学习一种新方法的时候,还是会退回到自己原来已经熟悉的那种方法当中,我就说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这种新方法还不牢固,没办法做得特别顺利,所以宁愿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说这个方法不适合我,我不喜欢他,我不想用他,我还会想用我原来的,这样一来的话就可以避免去接受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这种现实。
接受自己在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是有强烈的挫败感的,我们会感到沮丧焦虑,为了避免这种不好的感受,我们就拒绝碰这个事件本身这个大多数孩子相信为了要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自己需要与其他孩子不同,是多么的内层相似啊。
杰尼尔森博士说,要想弄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想,这么想,有没有道理其实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无法扭转他的观点,因为从小孩子在家庭当中接受的信息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我想要超越别人的价值,那一定是个很难的,因为追赶这个人通常要付出12倍的努力,他不向地一个人天然的拥有资源,还有有比较轻松开阔的心态,并不是一种竞争者的状态,但是老二或者说有些孩子他天生就是竞争者心态。
我们昨天在读第2章的时候也提到了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全是的能力却很弱,因此每个孩子对自己感知到的环境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个可能性也是非常清晰的,当我们认为你怎么会这样想的时候,不如去想想他所处的环境,他在那个环境下还能做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想孩子的想法或者别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其实从出生顺序这个角度上来观察大家的想法,在某些方面都是趋同的,在同样的位置上,你就倾向于做出同样的判断。
当然也会有例外了,像是书中举到的两个相差18个月的女孩子,他们性别相同,年龄的差距很小,但是两个人彼此却很相似,这个时候德雷克斯就可以判断说你们的父母一定非常相爱,他们的相处非常和谐,教育观念也比较趋于一致,由此可见还是会有一些特例出现的。
但是特例之所以是特例,一来是因为它非常少,二来就是因为要形成相应的条件,促使各方面如这种特例所期待的发生,其实概率是比较小的,就我而言让两个父母之间非常一致且恩爱,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婚姻比例当中应该是属于比较少的那一方吧。
想起前段时间我跟老公聊天的时候,他就会认为,我们俩之间的夫妻关系在大多数的夫妻关系中应该算是比较好的,甚至可以超越90%了,有这种自信我也不知道我们自己是从哪里得出来的这个结论,可能只是觉得现在我很幸福,那幸福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啊。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任何的规律,只要是规律就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就会有被打破的时候,而且这种规律并不是跟某种结局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它只是一种相关联而已,就像作者说虽然出生顺序不是个性发展的唯一解释因素,但它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的时候我们只要知道这种是重要因素就可以了,因为你改变其中的一些变量,即使不必然带来结局的变化,也能够对最后的结局也有影响。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出声顺序,是因为在家里出生顺序影响最大的这几年,就是我们的人生蓝图形成最宝贵的几年,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形成的,而我们的童年只能在家里度过,没有办法到其他的环境里面去沉静,而在家里出生顺序,其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不能逃开的现实场景。
所以那些在童年时代形成的信念里,一定包含了跟兄弟姐妹关系的这一部分,他们是我们童年成长的必然组成因素,当然像我这样的独生子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但是你成长的环境也注定会让他成为一种选项。
当我们长大以后,这些童年时代形成的信念,就会变成我们如何去运用和潜行完成自己人生的蓝图,就像我们刚才讨论的时候,说到一个人总是在尝试使用它最熟悉的那个工具进行,一方面因为以前这个工具曾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就,这让他对这个工具非常信任,二来他这个东西要用的最多,所以最熟练,用出来最不假思索,所以这个工具通常是我们最常用的,用的最好的也是最信赖的。
这样一来有个什么问题呢,当遇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用以前的方式去解决,但是就缺哪儿补哪儿,这个大前提来说,我现在面临的问题一定是跟以前不一样的,因为如果跟以前一样,那应该早就被我擅长用的这个工具给解决掉了才对,既然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新问题,新难点,那么用原来的方法,原来的工具很可能是已经不适宜的,但是我又习惯性的顺手的信赖的运用原来那个工具,那么最后结局非常符合我的预期,这种可能性能有多大呢?
在我们今天讨论当中,周蕾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案例,他说Jimmy是一个比较佛系的小孩子,那也源于她和老公两个人在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本来就比较宽容,没有太强调竞争这样一种状态,所以现在 Jimmy在学校里面就不太适应,或者说没有这种主动竞争的意识,属于比较不求上进的小朋友。
老师每次在激励Jimmy或者说激励周蕾的时候,都会用Jimmy的一个好朋友,另外一个在学校里面出处的表现很好,竞争意识很强,特别想强出头的这样一个孩子来做对比外来刺激他们。
周蕾自己也说,其实我并不是非常喜欢那孩子的状态,因为每次考试前他会特别紧张,会担心考不好的话爸爸会骂他,如果说这些就是孩子保持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认为在未来可能是我比较疯有风险的,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成为动力,而是他们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动力。
当周蕾疑惑或者说纠结的是看到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面确实得到老师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在各方面发展的越来越好,那这是不是它有竞争技能的作用呢,或者说竞争技能是不是就能够做到这样的形成唯一的重要的推动力量呢?所以这里有点疑惑,觉得自己以往对Jimmy采用一种放养或者比较散养,对他足够尊重,不太有自己竞争这方面的意识,是不是做错了?
其实我们在看待这个话题的时候,AR通常只看到了一面,也就是别人做的好那一部分,但是即使是一个做得很好的人,他也会有阳光的另外一面,就像周蕾自己说到的这些小朋友,虽然成绩很好,每一次都名列前茅,但是每次考试前他都会特别紧张,那么这种精神压力对他来说是不是某种代价呢?
其实我倾向于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代价的,让我想起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跟盒子的一段对话盒子说当他忙于淘机考雅思,为出国做努力做准备,很辛苦的时候,就会看到他们寝室有另外一个姑娘已经被家里安排好了,出了校门就直接结婚,嫁给一个40多岁,已经全是都非常在沃的成功人士,这样就可以少奋斗20年,儿子跟我说的时候,言语里充满了不愤似乎,对于为什么他就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感到10分不公。
我问盒子,以你们家的条件给你找一个这样的结婚对象,其实也不是很难,关键是你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吗?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他想想很坚定的说,不愿意这不就是了吗?当我们只看到别人所收获的东西,却没有意识到人家也是付出了很强的代价时,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单纯去羡慕了,想想看我是否愿意付出同样的代价,然后再做决定呀。
真的任何事情都有代价的,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没有信仰自由明明说我国的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为什么共产党员就不行了,那是因为在你加入共产党那一刻,就已经放弃了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也是你自己的自由选择啊,当时要入党没有人逼着你吧,我们共产党不是国民党那会儿拉丁入伙吧?
所以你看,当你选择这样一种生活的时候,你就已经放弃了过其他生活的权利,这就是代价,人的任何一个选择必然伴随着代价,当我们只看别人的时候,太容易看见的是别人已经获得的部分却忘了他也有获得的另外一面,就是失去。
很多时候我们很理想的认为,扩大自己现在缺少的就足以弥补我原先不够的那些东西,但其实啊是两个方向的,比如说一个人他在竞争方面体现出非常强的进取心,那么在担心竞争失败之后带来的心理压力,这个层面和前面的进取心基本上是同时在增长和缩小的,也就是说当他的进取性越强,他在面对失败的可能时的心理压力就会越大,这就像吹一个气球一样,他不是说好的这个方面不断扩大坏的就会减小,而是整个气球都在膨胀,好的这部分在长大差的那一部分或者我们付出的代价部分也在增大。
因此每一次在羡慕别人的时候都可以先做出自己的判断,就是我是否愿意付出同等的代价,当我愿意付出的时候,那我对别人的羡慕其实才有意义。
这让我想到朋友圈很多小伙伴的留言他们会说,唉你这个每天安排的好好呀,你好自律呀,怎么样才能做到呢?昨天不是还有人问我小熊口语这么好是怎么练的吗?当然首先我也不认为小学生的口语好到哪里去,他的英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种问题回答起来我还是觉得很搞笑,因为他自己已经说了呀,那这些东西都是练出来的,你没有付出以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想拥有这样的结果,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侯蕾语写,2021-04-16 0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