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起初看到主人公福贵放荡不羁、嗜赌如命、嫖娼、打老婆、败光家产、间接害死他爹时,我对福贵是无好感的,甚至有点厌恶他。
但随着作者的叙述,我看到败光家产后的福贵为了生存,学会了忍辱负重,放下身段,向龙二租了田,开始了他的农耕生活。从穿绸衣变麻衣,从不习惯穿麻衣到不习惯穿绸衣。失去老婆家针,到家针带着儿子有庆回来,失而复得的感觉让他明白了亲情的重要性。他心疼家针下田干活,总把她往田梗上赶。种种行为足以证明他对家针更加的关爱了。至止说明了他开始拥有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开始喜欢他了。
他的一生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其间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挑战。在他每次开始对生活抱有希望时,灾难也紧接而来。他的母亲、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相继离世时,家庭的变故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受到致命打击。特别是讲到儿子有庆死时,那种凄凉,那种锥心的痛,让我以为他会熬不下去了。还有后来看到他女婿死了,别人送去医院抢救时,他认为进这家医院的都会死。这种条件反射的反应足以证明他一双儿女的死对他的打击有多重,那刻我再度以为他疯了。
这些经历,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心理崩溃,我阅读时也是时常出现窒息的感觉,边流泪边大口呼吸。这我还只是读者的身份,而福贵本人呢,心都碎了吧,该有痛多难熬啊,看到他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死了时,我一度以为他真活不成了,所有亲人都死在他面前,哪还有希望。但就算历经这世间沧桑和种种磨难,他也没放弃生命,依然努力地活着。足以证明他生命的顽强和坚韧精神,我打心底佩服他了。
最后他花钱买了头老牛取名福贵,跟他同名,最终两个福贵相伴到老。再次表明了他在经历了人生种种苦难后,依旧选择坚强活下去的心态。我们应向他好好学习,珍惜生命,遇事不要轻易言败,更不要轻易放弃。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回乡下散心,期间偶遇了奶奶的邻居陈阿婆。记得当时的她佝偻着身体(后面看像没有头的样子),正在菜地里种菜。因为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几年,期间陈阿婆有给过我番薯、芋头吃,所以对她印象深刻。
听我自己奶奶说过,陈阿婆是个好人,但也是命苦之人。因父亲早年去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所以从小被卖到地主家做丫环,后因地主家落迫了转嫁给地主的儿子做老婆。她生第一个孩子坐月子时,她母亲去世,所有人满着她,她出月子后才知道。第三个孩子不到一岁时,她家婆去世,紧接着三年后她家公也去世了。她一共生了5个孩子,其中两个因意外同一时间死了。后来老公也因病死了,她一人拖着3个孩子又受当地人的排挤,无奈拖着3个孩子离开家乡来到我们村,在好心村民的帮助下才得以在此生存下来。
虽然经历了那么多事,陈阿婆的心还是很善良很乐观,常帮助村里有需要的人,记忆最深是她总是脸带微笑。她说哭也过一天,笑也过一天,再哭着过就过不下去了,人啊!还是要笑着过,好事才会来,整天哭丧着脸,谁都不乐见,财神爷也会绕路走啊。陈阿婆真是一个通透的人。就像福贵说的:"活着不是谁都有机会的,好不容易躲过那么多灾难,怎么能不珍惜。”生命是很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都应好好珍惜。
陈阿婆的话让我感触很深,不禁想起前几天我救下的小姑娘,为情自杀,碰巧我遇上救下她,我给她讲了福贵及陈阿婆的故事。我把福贵说的:"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你的命是爹娘给你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转达她听,她最终释然了。
正因为活着充满了挑战与不易,才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活着,就意味着拥有无限的可能,即使前路一片迷茫,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怀揣着希望,勇敢地踏上前去。每一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都是对生命最深刻的诠释。活着,是一场既美好又艰难的旅程,让我们带着坚韧与热爱,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像书中说的,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