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历史老师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农村表现尤其突出。于是非历史专业教历史在农村学校成了常态。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2009——2019,整整十年,我始终过着以语文为主业,历史为副业的教学生活。十年的摸爬滚打让我在历史教学中渐渐找到一点点自信。这微弱自信的获得来自于以下方面——
1、勤学好问,提高专业“硬核”。刚开始就教初三历史,我一个人要扛起近三百名学生的历史中考重任,压力可想而知。而当时的我是历史教学的“小白”,完全无路可寻。怎么办?已经调走的前任历史老师成了我历史教学的“启蒙导师”。他告诉我一些经验,让我多去“川教版历史课程网”上学习,同时也把历史教研员杜彬峰老师的电话告诉了我。我一有不懂的就打电话咨询杜老师,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解惑。有幸被杜老师听了一节课。那节课复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杜老师说我的课上得很流畅,用心准备了,但是语文味太浓,缺少“历史味”。杜老师告诉我历史课要有史料,这样才能直观区别于语文课。一语惊醒梦中人。从那以后,我尝试打造有“历史味”的历史课堂。不断学习,不断收获。而我历史教学能力渐渐提升和张芹老师有密切的关系。张主任成为初中历史教研员之后,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我县初中历史教学,为全县历史老师的成长搭桥铺路。我从她组织的教学研讨中寻找复习的高效密码;我从她组织老师制作的复习资料中汲取历史营养;我从她呕心沥血谆谆教诲中获取精神的滋养。一路走来,一路成长。“每一个不曾努力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非专业历史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自信于历史课堂。
2、保有童心,拉近师生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历史本就课少,但是学习内容却不少。如何在中考的战场上让这些娃娃们为了历史冲锋陷阵?历史老师的个人魅力显得有些重要。面对00后,历史老师不能太学究,要学会蹲下身来了解他(她)们。老师投之以桃,学生自然报之以李。每一届学生,我都会与之融洽相处,像朋友一样。如此一来,学生自然会为你尽可能地学习历史。当然其实最终是为了他(她)们自己。
3、先学后教,让课堂变学堂。非历史专业的老师对历史教学会有一种偏见,认为历史教学就是让学生画一画背一背的事。持有这种观念的老师完全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权利。事实上,在农村会有老师这样教历史。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就会扼杀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不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异于在敲打一块生冷的铁。结合历史的特点,我在“学讲计划”还没有实施前就利用导学单的方式带领学生自主学习。那时教室里没有投影仪,更没有多媒体,我利用小黑板在上面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学生按照我提供的路线到课本当中找答案。没有找到的要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困惑的魅力。后来条件好了,利用多媒体,利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一旦真正学起来了,课堂就变得生机勃勃。
4、聚沙成塔,夯实基础。我觉得无论中考题型如何变化,基础始终是最重要的。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实学生的历史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虽然历史在中考中仅占五十分,但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可不少。繁多的历史知识点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学生老是学前忘后。这个时候只适合愚公移山的战略。为此,我从初三第一节历史课开始就打响了以“默写”为核心的夯实战。历史默写本是课堂必备。每节课总会花五分钟来默写旧知。两名同学在后面黑板默写留待点评,其余学生在默写本上默写当堂上交。语文老师的天敌是学生的错别字。这对我的历史教学大有好处。我总是快速发现学生的错别字,然后让其整改。有了历史默写本,学生对旧知的巩固主动性增强了,错别字也渐渐少了,学生的基础慢慢扎实起来。除了默写之外,我还设计了“每日一背”。每天下午历史课代表到我那拿“每日一背”的知识点,第二天我选号抽查。(我给学生按照音序进行编号,把写有号的纸条放在盒子里,然后随机抽)没抽到的由背诵组长检查。我们学生少,所以操作起来很方便。中考前,我会把每年的中考知识点以填空的方式印出来考核学生,一遍一遍过。如此,滴水穿石般地夯实了基础。基础一牢就不怕前方各类“妖怪”了。
5、常考常练,摸索经验。学生的做题经验很重要。经验从哪里来?当然从实践中来。川教版历史课程网、每年的历史中考试卷、五套模拟以及张主任为我们准备的试题都是好的资源。除了拿来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一些训练题。训练时指导学生找关键词,找思考的方向,不能拿到题就胡乱做。基础差的要一对一辅导,尽可能提升他们的答题技巧。今年出现的史实与推论让老师和学生都蒙了。我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学生更是不知所措。张主任发来一些题之后,我在做的过程慢慢总结出经验。正常之下,我们是先读史实再看结论,但是学生错的较多。我把语文中做文言文一词多义的代入法用到史实与推论中 。我和学生反其道而行之,从结论到史实,正确率大大提高。所以,提高历史成绩,练非常重要。
只有历史老师专业化,学生的历史素养才能提升,历史教学才能有质的飞跃,而我仍然在求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