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本质:找到让自己安定的方式

没有梦想,我有问题吗?

时常看到一些人高喊着自己的梦想,眼里闪烁着光芒,脚步坚定有力,仿佛他们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奔赴未来。

而我呢?我似乎从来没有过那种宏伟的人生梦想。曾经,我也怀疑过自己:这是不是一种缺失?

直到读到《孤独社会》中的一段话,我才感到释然:

我会为将来设立目标,也会为此努力,有愿望和期待,但我没有宏大的梦想。虽然我对他人有所期待,但即使这些期待最终落空,我也不会失望。这就是我的人生观。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宏伟的梦想也可以过好这一生。

现在的我,目标只有一个:身心健康。

我开始健身,每周两次,身体的酸痛不再让我抗拒,反而让我期待下一次挑战。情绪上,我不再执着于数字与结果,而是更关注体验的意义。我仍会对家人、朋友、学生甚至自己抱有期待,但这些期待不一定会实现,而这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他曾经认为只有赚到足够多的钱,才能让自己安心。然而,真正让他感到平静的,却是每天给自己留出一小时的独处时间,去公园散步、去书店随意翻阅一本书。这些微小的习惯,最终让他的内心慢慢安定下来。

与其执着于结果,不如沉浸于过程。

幸福,是一种过程还是一个目标?

最近重温了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其中有一段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我一直在想——托马斯·杰斐逊是怎么知道要在《独立宣言》中写上‘追求幸福’这几个字的?也许,幸福只能被追求,但却永远无法真正拥有。

幸福真的是如此吗? 作家毕淑敏曾说:

不是你具备了8个条件,你就大概有80%的幸福。幸福不是来自外在的条件,而是来自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这让我想起一次课堂对话:

学生说,有的人是现实主义者,重视结果;而有的人则是理想主义者,更关注做事本身,而非最终结果。

他很喜欢一家餐厅,因为那家餐厅的墙上写着「一生悬命」,意思是“人总有一件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事,为此,应该全力以赴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

这不正是所谓的“匠心”吗?

我们习惯以结果衡量幸福,但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沉浸在过程中的满足感,而非最终的成就。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运动、健康、心灵成长,不再一味追求物质,而是寻求更内在的平衡。或许,这正是我们对幸福的理解正在转变的证明。

内心的安定,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想起最近与一位朋友的聊天,她真的沉稳平和了很多,经过一系列洗礼--自我怀疑、失落、不甘......最终回归了自己的初心。她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比过去更加坚定和自信,她的幸福,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她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安定的方式。

另一位朋友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离开了一份高薪但让他感到压抑的工作,搬到海边的小镇,开了一家咖啡馆。他说,过去的生活让他时刻焦虑,而现在,每天泡咖啡、看潮水涨落,才让他感到真正的平静。

如果是以前,我会因为自己没有远大的梦想而焦虑,甚至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哪里不对。但现在不会了,因为我很“心安”。

我发现重要的不是别人选择了什么,而是我是否真正认同自己的选择。

不是别人选择做什么,而我自己觉得对,觉得也应该这么做于是跟着做,而是我做了以后,我所做的事情能不能让自己心安,不再焦虑不已、浮躁不安、三心二意。

你追求的幸福是什么?

人这辈子好像一直在追求幸福,却永远觉得没得到,或者觉得不够幸福,一直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那么执着于追求幸福,仿佛它是一个终点,只有达到了某个目标才能拥有。

然而,幸福更像是一种状态,追求幸福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幸福,在追求中让自己逐渐心安的幸福感比不断变化的所谓的幸福的结果更为持久、更为纯粹!

那么,你的幸福在哪里?

  • 我们的梦想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被他人期待所塑造的?

  • 幸福来自于拥有社会认同的统一评判标准,还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

  • 当我们不再追逐别人的标准,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时,是否会更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诚实地问自己——什么样的生活,能让我感到心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