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自我超越

继续读书分享,给人生活目的感意义感的世俗活动之“自我超越”。

享乐主义和自我实现是与自我相关的,而其他几种意义(利他主义、献身于理想、创造性)则是反映出超越自身利益,为某种外在于或者“高于”自己的人或事而努力的渴望。

西方思想的一个传统,是不要安于非自我超越性的生命意义,布伯就注意到:虽然人总是由自身开始,通过探索自己的内心、整合自我、找到自己的特殊意义,但是绝不会以自身结束。

个体从自己开始是为了忘记自己,让自己沉浸在世界中。一个人了解自己,是为了不再将全副心神灌注在自己身上。布伯思想的重点在于:认为存在比拯救个体灵魂更为深远的意义。个体过度关注于在永恒中获得有利的位置,反而会使其丧失在永恒中的位置。

弗兰克尔说过,飞去来起在没有达到目标时,才会飞回猎人手中;只有人在错失生命的意义时,才会全神贯注于自身。当人的眼睛看不见外在的东西时,才会看见眼睛本身或者眼睛里的其他东西。所以一个人越是关注自我,就越是难以获得满足。

弗兰克尔认为,当代把自我表达过于理想化,如果以此为目标的话,不可能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爱情关系的基本成分并不全是自我的自由表达,而是超越对自己的关注,去关心另一个人的存在。

马斯洛则用不同语言表达了相同的观念,他说自我实现的人有坚实的自我感,关心他人而不是把他人作为自我表达或者是填补自身空虚的手段。自我实现的人会献身于超越自我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大至世界范围的议题,例如贫困、偏见、生态等;或者是较小的问题,譬如伴侣的成长。

提供意义的生命活动绝不是彼此排斥的,大多数人从好几种活动中获得意义。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会逐渐发展不同的意义。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与中期,关心的主要是自己,要努力建立稳定的认同感、发展亲密关系、在专业领域上建立掌控感……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会进入另一个阶段,开始在自我超越的冒险中找到意义(埃里克森说,这个阶段是关心下一代的奠基,指引下一代的成长,这可能体现为对子女的具体关心,或者更广泛的对族群下一代的关心)。一位受访者在55岁时曾提出:“把接力棒传给孩子,让他们接受文明价值观的熏陶,这些对我来说一直很重要,而且一年比一年重要。”

利他和其他自我超越性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四五十岁的个体比三十岁时的自己“更有同情心、更愿意给予、更有能力助人、更可依靠”。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早先献身于婚姻和母子的女性,到了中年时会寻找与其男性同龄者不同的意义。譬如当母亲,是性别角色使然,而不是女性自主选择的,所以在男性同龄人得到世俗成功,开始转向利他主义的时候,许多中年女性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开始真正地关心自己,且关注自己胜过他人。

弗兰克尔说,人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种没有压力的状态,而是值得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这是人之为人的特征,人总是朝向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弗兰克尔还反对以快乐原则看待人类动机,他说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快乐原则总会造成自我挫败。人越是寻求快乐,越是找不到快乐!这就被许多专业哲学家称为“享乐主义的矛盾”。

快乐是自然产生的,无法追求而得。(弗兰克尔)

当你寻找快乐的时候就是你失去她的时候。(阿伦·沃茨)

所以,快乐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个人追求目的的副产品。努力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生的基本动机,寻找意义的意志,而不是寻找快乐的意志(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是儿童的指导原则;阿德勒的权利原则是青少年的原则;而寻找意义的意志,是人成熟后的指导原则。

我们是自由的,可以自由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目标。“努力”传递了一种未来取向的意味:我们为未来努力,而不是被过去和现在的无情力量所驱动。

意义对生命是不可或缺的,对所有时代的所有个体来说,都是必要的。

三种生命意义:①在个体的创造中,个体完成了什么或者是给世界贡献了什么;②个体在人际经验与个人经历中获得了什么;③个人面对痛苦,面对不可改变命运的姿态。

许多活动如果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的话,就可能使人感到有意义。弗兰克尔说“重要的不是活动的半径有多大,而是你如何能够填好这个圆。”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必须深入思考意义与苦难、痛苦和死亡的关系。在极端的环境活下去,需要从苦难中寻找意义,他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苦难的意义,他的结论是:只有活下来,才能给他的痛苦赋予意义。弗兰克尔通过向他人、向上帝、向自己显示自己能够有尊严地承受痛苦和死亡,也是有意义的!

凡不能毁灭我的,将使我更强大。(尼采)



2024年4月15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