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类似于大部分学生都曾有过的问题:自己明明已经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了,但为什么一做题就错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你以为自己明白了,但你离真正懂得这些道理还离得非常非常远。
要真正懂得一个道理,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
- 道理是什么(what)
- 为什么要这么做(why)
- 怎么做(how)
- 反复练习直到熟练
- 反复应用直到内化
道理是什么
这一步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达到的,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然而很大一部分人以为一旦知道这个道理讲的是什么就代表自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显然太天真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这一步你没有弄清楚,那么该道理就会像耳旁风一样左耳进右耳出,因为你没有想清楚这件事对你而言的意义,也就不可能成为你的刚需(刚性需求,类似吃饭、睡觉之类的需求),不可能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它,所以这件事对你而言虽然听起来有道理,但你对它的本质态度是可有可无,一旦是这种情况,内心的潜台词永远是:
嗯,你说的有道理,理性告诉我应该这么去做,(我也试着去做过),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很多中国人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但真正能达到日常对话或者阅读原著的少之又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质原因就是日常使用英语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刚需,我们学习英语的刚需就是通过考试,而不是用来跟别人对话或者阅读英文原著。
所以我们在这一步一定要花时间思考,反复的问自己:
- 这么做的好处有哪些?
- 不这么做的坏处有哪些?
- 这件事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是否是刚需?
如果最后的答案是刚需,那么就会自然的想到下一步。
怎么做
这一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具体怎么做已经告知,那你只要照着做或根据自己的情况稍作改进就可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告知怎么做,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自己思考、借鉴他人经验等方法来制定出自己的一套行动策略。
比方说对于我们应该养成每周健身的好习惯,如果你认为它是刚需,那么就要为他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选择什么运动项目?每周锻炼几次?每次锻炼时间?碰到刮风下雨怎么办?等等都要事先考虑清楚,只有这样你才有执行的动力,单单一句我应该养成每周健身的好习惯是没用的。
反复练习直到熟练
上面三步都是理论准备,接下来的是实践运用,两者缺一不可。
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就跟你学习数学时,光看习题答案不动手做题一样,觉得自己答案一看就会,肯定已经掌握了,但到了考试你就会发现你以为你会了不代表你真正会了。
练习的作用不仅在于实践理论,还可以让你改进理论中的不足,例如你原来定的计划是一周跑步六天,周日休息,但真正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你根本完成不了,强度太高了,所以你把计划修改为隔一天跑一次,这样训练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注意:任何好习惯都值得慢慢去养成,新手常见的错误就是一上来就会给自己制定一个要求很高的目标,这样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用力过猛,进而放弃。
反复应用直到内化
经过反复练习后,你现在已经可以熟练的应用了,是不是到这里就万事大吉了呢?
没有!没有!!相信我,即使你现在可以信手拈来,但隔一段时间不应用的话,你就会生疏,甚至会完全忘记,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 学校里学过的大部分知识我们都已经还给老师了,不是因为我们当初学的不好,而是离开学校后就再也没有用到过。
开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老司机的话,即使两三年没有开车,再次开车也是没有困难的,因为该项技能已经通过你之前的长时间反复应用内化成你身体的一部分。
总结
真正懂得一个道理,首先要知道它讲的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具体怎么做?这三步理论弄清楚之后,还要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反复应用直到内化,最终该道理就像早上起来要洗脸一样,自然而又必要的应用在你的生活中,如此才算真正懂得一个道理!
指导应用:多看书,少看碎片化的文章
因为碎片化文章通常因为篇幅或其他原因,只给出what,而对于why和how则论述较少甚至干脆没有,而通过本文我们知道,只知道what而不知道why和how,通常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和实践动力,你看完的内心一般都是:“讲的真有道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并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丝毫改变。这种文章你看得越多,你就越可能产生本文标题类似的疑问。但书中一般都会详细论述why和how,你看完的内心可能是:“讲的真有道理,我也要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