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童志斌老师的专题讲座《在文本语辞世界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感觉意会了很多内容,但是真正可以用文字来记录的却很少,现记录如下。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身份,就是做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导读者,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所面对的是杰作,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杰作为什么会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那么我们要从哪里进去呢?就是从章法和字句处进去。文言文的教学设计最终还是要回到文本的解读当中来,即落实到炼字炼句、章法考究处,回归到文本的语辞世界。
但是,关注文言文的字句,并不代表要对文言进行一对一的翻译。很多时候,注释和翻译反而会干扰对文言文的阅读。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这一句,如果翻译成“我看见月亮照了进来”,那么“入”和“月色”的文学意韵就全都没有了。“入”在这里写出了月色的强势、主动、不由分说一一苏轼准备睡了,这时月色来敲门了,对苏轼说:“朋友,这么好的时光,你就这样睡了?出来走走吧。”所以苏轼才会“欣然起行”。而这个情味,是任何翻译都无法译出来的。
文言文教学还要关注到其章法。章法其实就是行文结构、选材剪裁之类的。古代作者选择怎样的章法形式,与他所想传达的“志”和“道”是两相对应的。要想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必须对文言文的行文章法有足够的重视。比如《醉翁亭记》里有好多虚词“也”,传达了作者悠哉游哉、从容不迫的一种情绪,但是《小石潭记》整个文章当中都很少用到虚词,这和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候的情感是有直接关系的。情感不同,所选择的章法也就不同。
王荣生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喜欢文本,让学生读懂文本。”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这三句话看似简单,真正做到却是难上加难。这应该成为我和所有语文老师追求和向往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