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从何时喜欢上阅读的。
小学时期,家里偶尔会有《故事会》,作业写完后我就会拿来翻看,也不是里面的故事有多么吸引我,只是因为没有选择,没有其它。
初中时期,我每天步行30分钟上学。在一个老剧场的门口有一个古老的报亭,我用自己积攒的为数不多的零用钱买一本《辽宁青年》来看,32开本,小小的薄薄的,比《故事会》还要薄一些,但封面和纸张都比《故事会》要鲜亮许多,也许是这一点吸引了我。我隐约记得《辽宁青年》一本是3角8分钱。
高中时期,我骑自行车上下学。街上的报亭依然存在着。在马路街路北一个拐角报亭处,我买过几本《读者文摘》,它是我高中时期喜爱的读物,里面的体裁更加丰富多彩,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等等。价格是9毛9或者是1元5角。喜欢阅读和购买《读者文摘》一直持续了好多年,虽不是每期都会买来看,但仍是无法割舍的一份牵挂。
工作后,在网上读书平台读过几本毕淑敏、铁凝的书。不方便的是,许多作品是无法完整阅读的,需要充值或购买。
再后来,开始去图书馆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成排成排的书架,让我一次次迷失在书籍的海洋中。后来给女儿也办理了借书卡,开启了亲子阅读,有时分享同一本书,在同一个故事里沉醉。
在疫情结束之前,我一直是排斥阅读电子书的。因为喜欢手捧纸质书的感觉,边读书,边品茗,是一件幸事、雅事。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这两年我将更多的休息时间用来走出户外,看蓝天白云,赏山河美景,开拓眼界,寻找自我。于是,在白天工作闲暇之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手机上阅读便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延续下来。
不管是哪种形式,重要的是开启阅读之旅,永不停歇的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开卷有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