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的散伙饭里,一个四年来谈不上熟识的同学在微醉中和我说开了,他说他感觉人的命运真的很残酷,当你进入一个环境的基调定了,你就很难在改变自己,也很难在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如果一开始你表现的很低调,那么你四年给人的印象必然是默默无闻;如果相反的你表现的很活跃,那么在别人眼中你就是那个样子。他说他很遗憾,曾经高中风光无限好的他,上了大学以后以为低调是好事,可是因为没有活出自己,处处不受待见,因为一开始就被扣上了不善言谈的“帽子”,导致那些对他有些印象的人都不认为他能言善辩,使得他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一来二去中,他的信心被打击怕了,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这种命运,安安静静的做了四年的“闷骚男”。
听到他自己的讲诉,我很惊讶,因为即使住隔壁宿舍,我也不理解他的真面目。当我问起他为什么不尝试着在其他方面发展,慢慢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他说他怕自己的突然改变会遭到同学的疏远,认为他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我想,一个无论如何都抛不开“他见”的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基调就很难去改变了吧。
说能不去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很理想化的状态,因为如果缺少了别人的认同感,是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那些标榜自己能够只听见“好声音”而屏蔽“坏声音”的人们大多数也是一些敢于欺骗自己的人,在意别人本身就没有问题,因为你在受别人的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别人,那些企图创造庞大的单项影响力的人,你的成长本身就是社会影响的产物,没有别人对你的磨练,你又怎么能生出一套“影响力”的学问来呢?
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听哪些声音,如何去判断哪些是好声音?这些在大大小小的自我管理书籍中已经是踩烂的菜叶,随手就是一大把,适用于每个人的方法也是林林总总,我当然也是看过,但是看得很少,因为真正细心的人会发现,自我管理的思路很简单,重要的是适应性。
把中心拉回来,基调对一个人的决定作用真的存在么?起码在我看来是普遍存在的,而坏的基调的确定更多时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基调的确立——基调的影响——基调的稳固。自己在限制自己的路上出了不小的力量,自己却时常归结于外因。
随着我们的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一个环境中生存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我们往往能发现年纪大的人很难去交新朋友,因为他们性格已定,除非能碰上一个“弦外之音”,老来得知音的难度是很大的,而年轻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改变的可能性和空间,所以那些借着种种外因说无法改变的人,大概真的是无法改变了,他们在潜意识里已经给自己宣判了无期徒刑,即使再到一个新环境里,这种恶性循环还是会再发生,而且还有着更长的周期再等待着他。
又想起我大学宿舍里的一哥们儿,实际的性格是没心没肺,乐观开朗的一个人,但刚进高中时总以为要表现得成熟所以一直以闷葫芦的形象示人。“你不觉得难受么?这一过可就是三年啊。”我感到无法想象。“当然难受啊,你想想即使在宿舍里活得都像别人似的,我都快不认识自己了。”可想而知……
一个人的改变应该是建立在自己的人格之上的,违背个性去追求改变无异于在通往抑郁的路上迈出了步子,事实也证明一个活不出自己原貌的人会很郁闷,时间一长,不能不担心出现心理问题,人面兽心是形容人的成语,但活得人面兽心的人从来不能称之为正常人,依靠着虚伪的面具生存下来到底获得了什么,值不值得?这些道理只要上网翻翻贪官案例就可以想明白。
然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隐藏自己的初衷都没有恶意,他们只是想让自己活得更光鲜,更接近于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形象,这和我所说的不能独立于社会生存的逻辑是一样一样的,但是在兼顾别人的同时,我们最应该在意的应该是——如何让自己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意义。如果说把人的一生归结为一个事情,大概就是学会如何去生活。有些人选择从政,因为他乐于通过政治实现自我;有些人执着于旅行,因为他们只有在路上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有些人专注于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从责任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利。
那么,你的改变值得你去实践吗?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你可能有一万个选择,但最终只有一个适合当下的你,但原则就是——值得。
不要让你给自己定的基调束缚你的手脚,基调之所以称之为基调,正是因为在基调之上我们还有构筑的空间,或许你的地基打得不牢,但底层的小楼一样可以令人欣羡。
最终的,活出你自己的改变,才真是值得。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欢迎订阅:mabulimantou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