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化动物,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内圆外方的良好社会化的人,需要印象管理。
人生是个大舞台,要圆满落幕,就需要扮演好各种角色,更离不开印象管理。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说到,“世界是个大舞台,所有的人都是演员,他们出场又退场,而且一个人要扮演许多角色。”
在社交、单位和家庭中,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赢得社会、团体、他人的赏识、认可和好感,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
为了帮助自己实现目标,他人对我们形成的印象就变得非常重要,需要改变我们的形象和身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去选择表现的时机和方式,我们经常会尝试控制自己给他人传递出的信息。
有时我们会仔细地选择自己的动作、言语、穿着和背景,想要给别人留下精心准备策划的印象。
甚至于为了呈现某种公共印象,我们选择与什么人交朋友都是我们印象管理的一部分,因为中国社交文化坚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只要我们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印象管理就会时时刻刻在进行。
其实,在了解印象管理概念和理论策略技巧之前,我们已经在做印象管理了。我们在他人面前做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印象管理进行的,比如,在与别人在一起时,更注意卫生习惯;女孩子在约会时会刻意注意吃相,吃得更少;在公共场所,我们都会注意说话的声音……。
良好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运用印象管理去影响他人的判断,让自己的社交目标得以实现。
在某一个群体或者某一个人面前,我们更注重掩饰,只是展现自己与群体或他人同质的一面,这样,让自己看上去与自己遇到的任何人都有共同点,能更快被群体或他人接受。
如果在职场中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就会营销自己,向他人描述自己的成绩,有技巧地公开展示自己的才干。
如果要寻求他人的接纳和喜欢,就要迎合讨好,帮助别人,赞美别人,谈论共识,装可爱卖萌讨喜等。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进行印象管理,就是要识别交往对象的特点,有选择地表达自己的特质,寻求与对方最大限度的意志与契合感。古代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印度中长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上重点小学,扮苦装贫,装扮贫民争取名额,而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呵呵,印象管理的目的性,绝对明确。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自认,最好的印象管理是提升自己的价值。
有一句话说,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还有一句话说,你若是鲜花,一定吸引来蜜蜂,你若是大粪,一定吸引来苍蝇。
因此书中列举的四种印象管理的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比如穿适合自己年龄、身份、气质的服装,化妆美化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比如给自己戴上面具,进行伪装。在职场表现要职业化,回家要变化角色;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比如自己想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就要言谈举止都符合社会对这一角色的基本要求;投其所好。在人际交往中,多照顾别人的感受和喜好,送别人合适的礼物,等等。
说到底,都是“术”,而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才是印象管理的“道”。
我们需要学习术,显现效果,更需要得道,让所有的自我展现都发自内心,来自天然。
一家之言,包涵。
社会心理学,对印象管理的定义是,又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又分为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叫获得性印象管理;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是保护性印象管理。这是一种社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