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个人考研备考时笔记、1000题错题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个人
1.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问题的总观点和看法
2.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
3.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表明人的一生追求是什么,第一决定人生道路,第二决定人生态度,第三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4. 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
5. 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2个方面
6.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7.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8. 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第一是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第二是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第三是坚持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
9. 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10. 幸福观:首先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其次幸福体现在物质和精神2个方面,最后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11. 得失观、苦乐观、顺利观、生死观、荣辱观
12. 理想的内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3. 理想的特征: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14. 信念的内涵: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15. 信念的特征:执着性和多样性,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16.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17.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8.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19.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证
20.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是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21.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2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社会国家
23.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4. 民族精神的内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5.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激发创新创造、中国精神推进复兴伟业
2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27. 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28. 爱国主义包含情感、思想和行为
29.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是具体的,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30. 爱国主义的内涵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31.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有内在的一致性
37.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38. 核心价值观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39. 社会主义核心观具有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
40.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的主观条件
41.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42.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43. 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是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主要方式是道德评价)
44. 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
45.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6. 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
4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条红线
48.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49. 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50. 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一是无私奉献、二是先公后私、三是顾全大局
法律
51. 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52.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只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53. 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立法):起始性和关键环节;法律的执行(执法):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行法律的活动;适用(司法):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遵守(守法):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54.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5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56. 我国立法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诉求
57. 全面依法治国:11个坚持,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谁领导依靠谁走什么道路)、战略地位、工作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关系基础保障等
5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5个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前提和基础、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重点、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重要保障迫切要求、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重要依托、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59. 我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格局: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重点、全民守法是基础
60. 科学立法目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6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62. 宪法基本权利: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利
63. 法治思维基本内容: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
64. 法律至上:普遍适用性(对所有人有普遍的约束力)、优先适用性(同一项社会关系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时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使用)、不可违抗性
65. 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66. 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权利主体平等、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机会公平(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规则公平(法律平等、法律内容平等、法律保护平等)、救济公平(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67. 权力保障:宪法保障是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最后防线
68. 正当程序: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
69.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70.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主义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力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71. 法律权利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
72.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不可分割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有些权利与义务具有复合性关系,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73.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源于现实需要、依法设定、可能发生变化。
74. 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监督权);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财产权利(私有财产权、继承权);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利
75. 社会法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原则有公平和谐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76. 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77. 仲裁法原则:自愿原则、一裁终局原则、仲裁独立原则
78. 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其他
79. 上层建筑主导地位是政治,核心是国家政权
8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不属于国家结构形式的政治制度
81.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82.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