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宽伦~往事记忆:我在教院(九)毕业论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学了两年,临近毕业,按规定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否则不发证。这是件大事,关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大家都非常重视,各按各的套路进行紧张准备。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论题范围很宽泛:古今中外与文学相关的问题都可以探讨。这无疑是考虑到了成人教育的特殊性而设定的框框。说白了,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确定论题→立论→找资料(搜集论据)→进行论证(撰写)→成文,步骤如是,和建一栋房子的程序差不多。最繁杂、最累人的工作当然是找资料。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全班跑图书馆的,跑新华书店的,窝宿舍里翻东西的,个个焦头烂额。

      我的论文标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选这个题,首先是觉得资料好找。谁不知道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每一个字,不知爬满了多少研究者!其次,觉得关于爱情的话题讨论的人多,“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嘛。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还有,改革开放年代,给热衷于谈论婚外恋的人群加点酱油之类的调料,也许更能吸引眼球。还有,这部鸿篇巨著线索其实挺简单:抛开列文和吉提的爱情婚姻这条线,单就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而言其实就是情欲与理想追求的矛盾斗争的悲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安娜年轻时姑母作主嫁给了比自己大20多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奢侈的生活并不能令她满足,在一次旅途中,她遇到了花花公子渥伦基斯并和他同居,她的行为遭到贵族社会的鄙弃,后来又受到渥伦斯基的冷遇,终于在痛苦和绝望中卧轨自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渥伦斯基来说,他就是我国古代诗歌《诗经》中的人物“氓”,始乱终弃。而安娜•卡列尼娜,根本就不能如《诗经》中的女主人公那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出走,但又为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所不容。忠于封建操守和追求个人幸福这两种思想在她心里形成激烈的冲突,结果她在“一切全是虚伪”的慨叹中,在企求上帝饶恕的哀号中死去。

        无疑,安娜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自己,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则是一把杀人的刀。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类论题搁现在,我未必去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成文后我交了上去,参与评审的Y先生告诉我,等级为“优”,“你有自己的观点”,他说。

        看其他同学,也都皆大欢喜。不知道他们都写了些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引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贵族思想根生蒂固与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下...
    心斓阅读 12,418评论 6 47
  • 在19世纪俄罗斯作家中,恐怕没有人像托尔斯泰这样,对一切神迹抱着怀疑和轻蔑的态度,却又终生渴望听到神的声音。 如果...
    书拉密_张鹤阅读 2,440评论 0 7
  • 偶然的机会看了这部由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1997版电影。 第一眼就被她那双深...
    沁蔓爬藤阅读 2,816评论 0 10
  • 周末用一天时间看完一本网评毁誉参半的网络古风小说,有点累……前半部文笔诙谐幽默中带着无奈苍凉,后半部矫情做作让人难...
    林夕飞儿y阅读 254评论 0 0
  • 《歌手》我第一眼看见袁娅维的时候,想了半天这姑娘这眼熟是谁来着,看到名字才想起是袁娅维,2012年中国好声音...
    采采二小乙阅读 1,490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