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们都辛辛苦苦地工作着,希望自己有更多人气。但是居然有明星自己解散自己的后援会,让粉丝们觉得被偶像的放弃了、不要了,这等怪事,继续“不走寻常路”的郑爽又做到了。
她开微博小号,发各种各样让一般人看不懂逻辑和含义的内容,飙粗,仿佛在宣战。
主动打破自己甜美少女的形象,在街头吸烟,被拍曝光,她不介意,因为不想藏什么。
在金鹰节上黑脸走红毯;被拍到在街头讲电话痛哭情绪失控。
在贴吧记录自己的减肥努力,把自己饿成皮包骨头人,因为“我要成为一个大胖子谁会喜欢我呀!如果观众喜欢我,没有什么不可以”。
参加《勇往直前》和韩庚组队后拖了后腿,她只知道哭。维嘉等给他们鼓励加油,她却说这自己要漏油,被韩庚当场就说了“你怎么这么不耐烦”,然后她再度痛哭。
她自己也承认参加《花儿与少年》的时候,每次话题都跑得特严重,前言不搭后语的都没法剪辑,因为“上节目,不想让别人看穿自己的内心,所以满嘴跑火车”。
曾多次对张翰死心塌地的脑残粉般的告白,爱张翰爱得不要尊严,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和张翰交往,觉得太自卑,所以盲目的去整容。
整容后毫不顾忌地公开承认自己整容,不遮瞒。
后来又找年长很多的胡彦斌做男朋友,虽然郑爽说恋爱要听父母的意见,但即便她爸说胡是花心萝卜,但到后来她又和胡彦斌复合。
我们可以从郑爽身上看到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失联脱线。有人说她在作妖,赚人气,谋关注,调侃她在放飞自我。但是这么多事实摆在眼前,难道都没有看出来,郑爽之所以摇摆不定很矛盾其实是因为她没有自我!她在痛苦地挣扎,想抗争,想探索她没有得到成长的被压抑的自我。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是自恋型的父母,更注重自己的面子,并不理会儿女的感受。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可以被他们被操纵的新的人生,用孩子的人生去活自己曾经的人生遗憾。郑爽就是这样一个被父母占用自己人生的人。
郑爽当演员,基本上是他父母的意愿。她妈妈有音乐梦,于是就把梦想寄托在她的身上,所以在郑爽四岁就登台,五岁的时候就上各种各样的艺术班,去比赛。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家人送到了成都学舞蹈,独自一人。爽爸在郑爽成名后,借机到电视剧中积极客串演出,很有表演欲。
郑爽没有选择她这样的人生,她并不像他父母那样的热爱演艺事业。在《花儿与少年》节目中,郑爽就直接说了,自己当演员是因为爸爸妈妈喜欢,后来不拍戏,沉默一段时间之后,父母就会骂她没出息。
对成就导向型的自恋父母而言,孩子在生活中获得的成就是最重要的。成功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非他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父母会希望孩子做事无人能及,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在比赛中获胜,最好的学校录取,获得好的学位,并且喜欢向人炫耀这些事情,郑爽的爸爸经常把郑爽被北影中戏上戏三所学校同时录取的事,说出来炫耀,满脸自豪。但是,如果孩子达不到这样父母的要求,做不到父母认为重要的事情,父母就会感到难堪、不悦。孩子会明白,除非他表现极其出色,否则不要期望多少支持和关爱,这会导致孩子自尊心降低,过上一种成就导向的充满不安全感的生活。
这样的孩子还会容易患上“冒名顶替综合症”,即便有大量事实证明他们的优秀和才华,但是他们仍然会相信,要么是自己不配获得成功,要么他就是个骗子,只是碰巧而已。父母的教养方式让孩子认为自己永远不够好,当一个人心里并不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配不上,无法接受成功和认可。这些在郑爽身上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她刚走红的时候她一直觉得“自己很没有自信,觉得自己被那么多人瞩目,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资本,很害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演好,能不能对得起大家的期望”。后来上真人秀,说自己不适合娱乐圈。
郑爽很矛盾,她一边具有很强的成就动机,能很努力去学习,被北影中戏上戏三所学校同时录取,堪称学霸。但另一方面,她又忍不住进行自我破坏,这种自我破坏的行为是一种内源于心的斗争。就像一个人想做点什么事,但内心的声音告诉他做不到或者不应该,而他又清晰的感受得到那个发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是自己的。她的自我破坏往往是应对不健康的教养方式而形成的生存策略。
没有自我的郑爽,放飞的其实是自己的挣扎、不安和痛苦。给她一点善意,看不懂她就不要看她了。她真的快撑不住了,已在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