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整本书打着写时间的旗号,看似在写怎样利用时间,实际上笑来老师是把成功的秘籍写了出来。写得很大白话,就是在书本最后的章节像写行为准则一样直白的表达了出来。“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再。。。。”书里甚至还有其他索性直接标出1,2,3,4序号的做事方法,简单干脆。那么是不是这本书直接翻到对应章节看操作步骤就行了呢?或者把书里面的步骤简单地写成一个人生成功说明书的小册子?当然不行啦,不然李笑来老师怎么赚稿费嘛。(恩,这只是开个玩笑)
我把重点的章节划线和备注,整体打印出来再仔细体会所有一字一句的含义。说真的,如果直接跳到那些结论性的章节去看,这些文字只能是说明性的文字,不会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但是,若从头至尾细细地读来,在各种学术性的名词和有着长长的外国人名的事例之后,忽然读到某个结论性的直白的句子,那种头脑昏昏良久却突然被闪电击中而霎时清醒的感觉肯定带给你无比的震撼。然后再回头仔细的读那书上的文字,便忍不住在心里喊:原来是这样啊;或者,这不就是原来的我嘛。这也许就是老师在书中多处描述的,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的感觉吧。
时间的真相是什么?虽然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但是不可否认“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既然无能为力,所谓的管理时间就是不成立的。时间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受任何人的约束和管理。“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说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所以,我们得摆正心态,不要高高在上的去所谓的“管理”时间,而是认识到我们能做的只是管理好自己,同时调整好与时间的关系。至于人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版本中这个说法也是让我为之一震。也就是我们面对面,仿佛正在一起,但是我们其实是处在各自的空间中偶有交流而已。这个空间由我们的心智、经验和感官本来就具有的差异性所决定。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脑子里就浮现出每个人都笼罩着一个看不见的小宇宙在街上各自行走的画面。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自己的空间里做着自己,即便是身边最爱的人,也不能完全进入我们的世界或者体会到我们能感知到的世界。仿佛扯远了。
想要成功,最方便的捷径就是读书。“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大家都上过学读过书,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大多数人都会把读书认为是一件不怎么快乐的事了吧。实际上要学习和掌握一门技术或知识,都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要成长肯定伴随着挑战、痛苦和挫折。不是有那么一句歌词吗,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读书学习也是这样。而“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那么,又怎么能说服自己坚持下去呢,那就要请出这个重要的“人物”了:心智。
何谓心智?原文中是这么写的:“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心智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人,即使在同一点同时出发,也会像射线一样,由于心智之间哪怕微弱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行渐远。所以,“没有什么比要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心智究竟有哪些高明之处,竟成了我们人生路上的萧何?书中此时又抛出了一个颠覆我们思想的结论:“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哈哈,没有想到过吧。那么再仔细体会以下这个绕口令一般的句子,也许你能领会到些什么。“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这就是反思和自省。我们学会认知,然后思考和甄别出合理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储存入我们的大脑作为下一次甄别的依据再次进入认知循环。
可以这样说,“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所以,不要被你大脑里的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法所控,你应该有主人翁精神,主动控制大脑为你所用,而不是被各种意识牵着鼻子走。“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另外,我们的大脑还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是遗忘痛苦。这部分书里有各种事例说明。好处就是保护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体会到的都是美好和幸福,这也支撑着我们继续走下去。坏处就是,对于以往应该铭记的错误和教训,就不太容易回忆起来了,或者说以前吃的亏都白吃了。因为我们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且,当你把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去做的话,辛苦学来的知识很可能会被大脑作为垃圾给遗忘掉。因为在学习每个字符的时候都给它打了标签,那就是痛苦。我现在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学里学的那些专业课,明明考试拿到了高分却很快就不记得了,仿佛从来没有学过一样。因为我当时学的时候就很痛苦啊,那个专业是因为好找工作而不是热爱才报的。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更高的境界就是掌握“推迟满足感”的技巧。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人的本性。体现在学习上或做事上就是,希望马上或者至少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成果。如果成果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出现,人就会感到挫折和失望,进而开始胡思乱想。这条路是不是不适合我?也许这样走下去是不对的?等等等等。然后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此放弃。尤其是对于思维跳跃的“聪明人”更容易出现这种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大部分的人根本还没走到入口处就“知难而退”了。这也就是各种励志鸡汤文告诉我们的,大部分人还到不了拼智商的阶段就因为不能坚持而败退下来。读到这里,我垂首顿足,掩面长思。我被这段内容击中了要害。这部分内容窃以为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唯有深刻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才能真正与时间成为朋友,才能真正成功。
请允许我大段的摘抄这个章节的内容。“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得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爬到过山顶的人才知道最终的风景多么值得前面的攀登和跋涉。“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因为没有见过山顶的绚烂风景,所以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任何风吹日晒,都被当成退出的借口。多么愚蠢啊。成功走到最后的人并不是因为得上天护佑而一路通畅,同样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艰辛,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只是大菜的调味品。而不懂其中奥妙的我们,遇到了挫折就拿出那可怜的自尊心做盾牌,随时找借口撤退了。孰不知,没有大量时间的投入与摸爬滚打,任何一条路都不会变成坦途。
我庆幸在找到方向的同时读到了这本书,不然可想而知,这“终于”找到的方向也会因为无知而变成再一次的落花流水吧。
“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的你,生活就会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找到方向,耐心的投入,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成长和解决问题上,不抛弃不放弃的投入。生活真的会从此与众不同。像书中写的那样,“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现在再来看,李笑来老师给的成功秘籍。“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不知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那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成功的关键在于,投入多一点时间,再多一点时间。需要充足的时间,尤其是提前准备的时间。只有当时间充足的时候,你才能从容不迫的执行每一个步骤,而不是被困在时间紧张的焦虑中不知所措。
所以,“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或者是他们把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每时每刻,这些人还以为自己在跟别人竞争,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实根本与世无争,只是因为提前了起点,就有了机会把时间当作朋友”。与时间做朋友很容易,管理好自己就行。与时间做朋友又很难,需要有强大的心智战胜自己,保持耐心地持续地投入。
当然,书里也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利用好时间,包括怎样精确感知时间,使用怎样的工具和计算方法。还有在掌握时间的运用方法之后,如何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正确认识并克服类似运气、效率、各种情绪之类的拦路虎。可谓苦口婆心。
最精彩的部分当属耐心和与时间的关系的描述章节。读书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划线和备注,在整理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又反复翻阅,真是感概字字珠玑。文章中引用了很多书中的章节,确实是因为这些文字太精彩,太不容错过。但是最终的着落点还是,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后一句,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