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顾着低头读书,做思维导图,似乎新了解了一些从前未知之学,可也突然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以至于虽有内容输入,却鲜有输出。直到读了知识管理达人成甲的《好好学习》,书中反复强调两个概念,书童学来非常受用,也深有触动,其一:临界知识,其二:刻意练习。
想来都是很兴奋,因为以上两个知识都是小书童平生第一次听说,自然根本原因是书童我孤陋寡闻,学识尚浅,更重要的是从前也肯定遇有新知但总一扫而过,从未在心里留有涟漪,而如今却是颇有感悟,也想要分享,也许读书真的能改变一个人。
其中“临界知识”即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规律,因为复杂世界都是由基本规律决定的,认清这些最底层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的认知效率和认知深度都是极大的提高,甚至会产生革命性的思想突变。书中虽没有明确对其进行分类,小书童通学全文后觉得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1、自然规律,2、社会规律,3、心理规律。其每一类别下又可细分,临界知识的重大意义,小书童将会在后续文章呈上,今日独论“刻意练习”。
说来也是幸运,这两本书都是我一次性购买所得,选《好好学习》的时候,由于智能推荐,把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也选购了来。我也是先读了前者,继而读了后者。现在也终有深刻体会,什么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知识其实都是彼此协作,彼此融通的,难怪乎如知识大咖们,知识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总结来无外乎“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抗了著名的“一万小时法则”和“天才论”,而且有理有据。天才都是“刻意练”出来的,正如书中引用了我国古代先贤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更要补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PS:古人真是智慧高远,言简却道深,定要向古典求真知,让自己来一场”文艺复兴“。
言归正传,“刻意练习”并非如平常所认知,对一个事情反复刻苦练习,孜孜不倦,假以时日必成大师,非也!而是“有目的有方法的练习”,其特点有五:要有明确特定目标、足够的专注、积极的反馈、适当的方法、走出舒适区。
书中列举了很多大师级人物的”天才之路“,读来冗杂在此便不再罗列,而书童仅以”读书”为例,前四点易于理解,明确读书的目标,选取合适的书籍资料专注研读,或速读或精读亦或主题阅读,定时输出并处理反馈。然而对于“走出舒适区”应该如何?——这也是我最为动心的新认知!
先解决Why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的倾向,而其又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单个的细胞和组织在尽最大的努力使一切保持相同。“简而言之,人类天然的有一种追求平衡的倾向,比如体温平衡、血压平衡、酸碱度平衡等,进而衍生到学习工作生活中,便是常常不求上进,浅尝辄止,知足常乐。
当然我们长久以来能力的原地踏步不能归罪于生物机制,正如艾利克森所研究的但凡大有成就之人,必定是逼着自己跳出了”舒适区“,让自己变得不适,而为了应对新的不适,必定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已达到新的平衡,长此以往,他们的舒适区就远比我们普通人的舒适区高出不少阶。
再说How的问题。”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是有目的有方法的,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继续设定目标,并经由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学习优秀技能和方法,加上及时的反馈,不断冲击和形成新的舒适区。当然永远都别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这也是作者真诚的肺腑之言。
书童总结了下那些知识管理达人的成长之路:一、起点都一样,都是爱读书之人,但仅在把书“翻过”的层次;二、读多了倒也慢慢累积了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是为“记录”的层次;三、知识多了便想要把它们有序管理,是为“织网“的层次;四、网罗更多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分享知识,是为”撒网“的层次;五、不断地织网,不断地分享,并被他人视为”干货“,是为”收网“的层次。。。
书童惭愧,当属第二层次。但也让自己备感欣喜,因为原来我的”舒适区“如此低阶,而从第一到第五、甚至更高层次定是艰难万分。但,读书之路亦是成长之路,最后借书中一句话:我要有着自加燃料、自我激励的动机来从事繁重的工作——读书——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