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了有两遍,就在看第三遍的过程中,我放弃了。
这本书的评分很高,但说实话,除了前面两部分能看下去之外,后边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但正是由于评分很高,所以我一直寻找理由试图说服自己书真的很好,但是我没能改变我自己的想法。
书分四个部分: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
不知道你是怎样的感觉,反正看目录我就觉得这本书不是那么吸引人,因为除了“自律”这部分有点看头之外,其他部分从目录看根本就不知道作者要讲什么。
看完整本书,感觉还真是让我猜对了,最吸引人的是第一部分,也是作者思路最清晰、讲述最完整、案例最有力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只是组成这本书而已,作者的思考并不成熟,且又再次证明了我的感觉——心理学这门学科缺少理论依据,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处理方式也不同,但是解决的方法总是让人感觉太过生活常识化。
举一个例子,他们分析一个人,总是从原生家庭中父母、兄妹及他们的习惯、信仰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我觉得这是根本就不需要分析的,因为太过浅显,谁都知道这些东西影响着自己,所以根本不用说。而心里学家是分析了一圈得出了原本就很明显的结论。
我至今没找到一本分析透彻,且观点新颖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也不是,请听我说。
2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被提起次数最多的,“人生苦难重重。”很多人都是因为第一句话进而把第一小节看完,然后决定买下这本书,但是第一小节占了这本书价值的90%。
再看一些让人难忘的句子:
“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的过程又会带来新的痛苦。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幸福为何物。”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这一小节是我整本书划线最多的部分,也是我比较认同的部分。因为我也一直认为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快乐与痛苦并存,摆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死掉。
既然痛苦不可避免,那么我们面对人生种种痛苦的态度就应该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也就是作者口中的“自律”,与我们口中的“自律”不是一个概念。
这是我觉得这本书写作比较好的一小节,其他的我就没什么大的感受了。
3
“爱”这部分我没有划线的内容,说明没有让我感触很深的句子,的确有点老生常谈。而且举的例子也是毫无新意。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本来就是这样描述的,书中的很多概念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都不一样,所以也很难从目录中看出这部分的核心,即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而具体内容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至于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及第四部分“恩典”,作者描述得更是玄乎,这不是一直被吹捧的心理学书籍该出现的内容。
第三部分讲了很多宗教的内容,也许在欧洲国家,大家对书中的内容会有较大的感触,但是对于我们一个信仰不那么明确且不强烈的国家,我们感受不到宗教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觉得有点神神叨叨,难道那些人是中了邪,还是被下了降头?
没有科学依据,完全凭空猜测。有一种从结果倒推原因的感受。本末倒置。
第四部分更是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了,摘抄一段话:
“世界上存在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它们凭借让我们所不了解的一整套机制,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大多数人,使之安然度过难关,而且不致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单就从这一段话来看,就知道作者要讲什么了,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命运,而且是好运。
如果是这样,那也就不需要什么解释了,因为世界上有太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了,我们统统把它们归为“命运使然”,那好像也没有任何分析、书写的必要了。
我觉得一本严肃、科学的书是不能这样来结尾的,也不能把“好运”当作无法解释的一部分,有点儿荒唐。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徒有其名,但是内容让人失望的书,所以别买吧,实在想看,我有一本,可以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