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小叶乌龙(矮脚乌龙)
树势矮小,树形披张,枝干柔软,偏斜伸展,多弯曲,节间距短,平均距离2.4公分,分枝旺盛,树高自79至119公分,幅20公分。主干径仅2.5公分,皮灰白色,枝干着生角度60-70度间,枝叶平展,着生角度为60-75度向,嫩稍黄褐色,叶肉较薄而脆,颇似桃仁,长5.1公分幅2.3公分,叶而浓绿色,平滑不发光,叶形向下弯曲,略成弓形,叶缘内翻,成圆筒形。主脉特显,侧脉细不显,脉数5-7对,锯齿浅而钝,疏而不显,23-26对,叶尖圆钝,叶柄较短,约四公厘,花朵有结实性,子实一至三粒全树花蕊甚盛,开花期不齐,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续有开放,花甚小,幅三-三、九公分,白瓣乳白色,五片居上为大,下有小者两片,长1.3公分,幅1.1公分,花丝甚短,仅0.9公分,计二三四个。柱头较药高,长一公分,在五分之二处三裂。子房表面着生短小茸毛,花萼绿色,计五片,长0.3公分,幅0.35公分。
花梗特短,仅0.6-0.8公分,果皮褐绿,果单粒较多,果粒甚小,发育不健全者较多,形扁圆,暗灰色,长14.3公厘幅15.6公厘。
【妞注】
矮脚乌龙/高脚乌龙
顾名思义,都是乌龙种。一个是矮小品种,另一个是植株高些的品种。闽北乌龙除了包含上文所记载的闽北水仙,也包含闽北乌龙。这是闽北乌龙茶的两大类。而这两种都是品种名称,而并非代表乌龙茶工艺。
何时有乌龙茶工艺,《建宁府志》记载清初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人来武夷山教授松萝制法,而松萝制法本是炒青绿茶的方法,此法始于明隆庆年间。《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需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 这样的记载基本与武夷岩茶前期的处理方式一致。但由于品质优秀,产量增加,而导致量产跟不上出现的粗制滥造。周亮工的《闽小记·闽茶》中记载:“崇安令招黄山僧制松萝茶……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 绿茶变的紫赤的原因,有许多,譬如炒后没有散热,堆放导致的发酵,就容易形成后来的红茶,但又有炒青工艺,所以又类似乌龙茶。在桐木,制作红茶的工艺里,手工环节有个“过红锅”其实就是炒青工艺的一个演变。 所以我个人觉得那时候的松萝制法,是之后红茶或者说乌龙茶制法的一个演变过程的雏形。而周亮工那时候处在顺治五年,可以说明明代没有乌龙茶制法,而乌龙茶的出现完全从清代开始。清康熙后期,武夷茶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乌龙茶制法。此可以在康熙三十年,曾在武夷山为僧的闽南人释超全的《武夷茶歌》窥见只是那时候的工艺尚不完善。《茶说》则记载为:“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
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摇的意思),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
客居武夷山的时候,也多次往返建瓯,矮脚乌龙现在仍为建瓯的一大品种,也更是日本乃至台湾茶区的品种源头。每年都有日本跟台湾茶人,回到建瓯祭拜乌龙茶祖庭,台茶之父吴振铎也曾经记载建瓯乃台茶品种的故乡。矮脚乌龙,陈放一段时间后味道格外香醇。许多出口东南亚,日本乌龙茶都源自建瓯的矮脚乌龙。所以在喝台湾许多茶,什么冻顶啊、青心大冇等,入口以后,最核心的味道都近似矮脚乌龙。人都会寻找趋向自己喜好的口感,来认为是“好”,曾经拿矮脚做过实验,把矮脚乌龙给台湾以及日本地区的人群喝,十个里有八个都会喜欢它的味道超过武夷山的岩茶。这大概就是最本性的知觉吧。他们都能从味道里,找到趋近自己喝到自己水土里的味道,而认为“好” 。可见,在口感一事儿上。“好”跟“不好”是没有任何参照意义的。本就是萝卜白菜的答案。
比起菜茶,以及各种神奇的奇种。我还是更喜欢这些历史明晰可以考据的树种。能够留存下来,也说明了他们品质的优秀以及稳定。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