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绮诗耗时六年完成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以精妙而细致的表达手法和隐忍而着力的文笔,把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悲剧的内容却并不以悲惨结尾,换来全家人的重生。本书作为2014年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榜上出现的黑马,收到了广泛好评。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父母和三个孩子之间的故事。16岁女儿的自杀,换来整个家庭的动荡,也唤醒了家庭成员的反思。故事中包含着很多现实问题,包括种族歧视、女性事业、儿女教育和家庭和谐等。各种问题的细节展现,淋漓精致,我想这应该也是这本书收到欢迎的原因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表面上,是解释女儿迪莉亚的死亡原因,因为他选择终止自己16岁短短的一生,来摆脱母亲的期待,最终也没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但实质上,这句话印证着母亲玛丽琳的一生。
玛丽琳这样一个女人,书中的主角,也是这个家庭的主角,承载太多期待和桎梏,像极了我们及我们身边许多普通女人。
一、对于婚姻和生育,既来之,则安之。
玛丽琳和詹姆斯相爱了。玛丽琳希望与众不同,詹姆斯希望融入人群,看似两个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却闪电般的相爱了。其实,詹姆斯作为一个东方人,在当时当地就是与众不同,而玛丽琳作为一个当地普通家庭女生,就特别的容易融入人群。所以,他们都找到自己想要的另一半,安心享受着爱情。
第一个孩子的到来,打破了玛丽琳对学医事业的追求。她顺理成章的终止学业,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甚至不惜违背母亲的心愿,和母亲关系决裂。这样的安排,是玛丽琳面对婚姻和生育做出的。她不假思索,不听建议,不做长远安排。
二、对于家庭和事业,既择之,则为之。
人生苦短,时间有限,作为一个女人,家庭和事业不可能兼顾,必须做出选择。当然选择也不是永恒的、一层不变的,适当平衡应该是最好的状态。
玛丽琳在第一个孩子到来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家庭,放弃了事业。却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又燃起事业心,并决定放弃家庭,去追求事业。
第三个孩子的到来,让玛丽琳再次回归家庭。这一次,玛丽琳分析了现状,自己可能彻底不可能再有机会追求事业的情况下,她将希望转移到了女儿身上,却到头来害了女儿。
玛丽琳反复的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徘徊和抉择,却忽略了无论选择事业,还是家庭,选择本身就存在机会成本,需要接受放弃和懂得坚持。审时度势,既然选了就要做好,这才是生活的重点,而非选择本身。
三、对于自己和孩子,既爱之,则放之。
玛丽琳的母亲,是这样一个“不放过自己”的女人,把自己一生的期待放在自己女儿身上 。当女儿选择的婚姻不为自己所想时,她宁愿用终止来处理这段关系,最终孤独终老。但女儿收拾遗物,回忆母亲时,却只是总结为一个渺小的人生。
而玛丽琳选择了“不放过孩子”,把自己未完成的学医心愿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一切学习和生活都围绕着她自己的梦想,不给孩子任何空间。作为家庭核心的母亲,用这种极端的爱对待孩子,一手造就异常的家庭气氛,令其他家庭成员也变得异常。所有的异常,让女儿走上了不归路。
其实,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事例。每每看到新闻中报告孩子自杀的消息,我们都会想,是怎样的家庭环境能让一个孩子宁愿去死,也不愿生活在其中?孩子的母亲生了孩子,又给了他怎样的生存环境呢?而反观孩子的母亲,也许母亲本身也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一代的轮回。就像玛丽琳母亲、玛丽琳和迪莉亚一样,只是迪莉亚用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这种轮回,否则她长大以后,极有可能又是一个玛丽琳。
我们不希望,一代一代的无声,只能换来来生的告白。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家庭关系自由平等、温暖开放。我们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活,用自己的声音去告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同时,也换来母亲最坚定和坚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