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上海开往南昌的K287次列车上,我不用担心在高铁上遇到丧尸,哈哈,但是一上火车我就遇到了一个妈妈,在和女儿和儿子通电话,因为妈妈买的是无座票,所以通话时的语气多少有点催促的样子。妈妈一直在询问女儿和儿子有没有好好写字读书,然后说假期已经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是不写作业。同时威胁说如果不好好读书写字就只有去捡牛粪了,虽然我不知道为何现在还有不读书捡牛粪的典故,但是觉得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之后妈妈连续问了孩子好几个问题,和当初我妈一样,然后对面明显不说话,因为跟当初的我一样,所以妈妈很生气,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在以往,我对教育毫无兴趣,虽然爸爸妈妈希望我成为一名抱着金饭碗(现在最多是铁饭碗)的老师,但是我想我已经被教师给祸害了,就不要再去误人子弟了。但是当后来读的书多了,了解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文化多了,就发现,做教师虽然难,但是做中国的教师太容易,因为都是不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受的。
对于家庭教育,我现在觉得是最重要的,我的爸爸妈妈曾经都是学校的传奇人物,爸爸是天才,那种一年300天上学,299天在逃学的人物,但是仍能次次排名第一,这种天才的结局大家再熟悉不过,伤仲永。妈妈是勤奋的学生,挑灯夜战,永不服输,所以在年级也是有名的好学生。他们是同校同年级同学,彼此都听说过,觉得他们能在一起生下我,都是美帝的语言造成的,两个英语从未及格过的爸爸妈妈,生了一个最初英语也是渣的我。
鉴于老爸老妈这么牛,但结局那么惨,自然是对我抱有太大期待,当然,还是我的错,不该在年少的时候爱上了读书,给他们产生过多的期待,哈哈。爸妈总是对子女期待太多,却给予太少。我们不缺衣食住行,缺的只是少年时代最需要的家庭教育,还有爸爸妈妈对教育,对子女的理解,而不是对自己二十年前的环境的理解。
在大学期间,看完了《窗边的小豆豆》,那个时候,我一瞬间就感觉这十几年书白读了,没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校长就更别提了,那只是个官衔,与真正的教育没关系。我也相信学校教育是个什么鬼,大家都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而我只想和爸爸妈妈们聊一下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从不愿因为所谓的“孝”来避谈爸爸妈妈的“过”。我的家庭教育与大部分人一样,缺失的很严重。爸爸妈妈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严重点说有时候真的是蛮不讲理。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到课文《母亲节的礼物》,老师鼓励大家在母亲节(当年也是端午节)精心为妈妈准备礼物,那时我真的很在意这件事,因为我觉得那篇文章真的好温暖,给我感受很大。但是很不幸,那段时间家里生意很差,用雪上加霜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我爸爸一回家看我花钱买礼物,正愁没处发脾气,所以我被骂了整整两天,做什么都是错,连读书写字都被说是装模作样,那也是我人生唯一一个没有吃粽子的端午节,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把这件事直接写在了学校的周记上,我的老师很惊讶,大晚上的给我爸打电话让他来学校聊一下,后来爸爸不好意思开口,让我妈代替来道歉,但是这件事我一直记到现在,可想我根本无法走出那件往事。虽然现在理解他,但是那次真的让我开始恐惧他,不知道做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因为也可能标准只是他的脾气。而我之后就成了一个喜欢到处浪的人,因为家庭给我压力太大,不确定性太大。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厌学,大抵是因为在年级的A班压力太大,努力太多可方法不当,或者说天分不够,所以我就不想努力了,想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想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所以我扔了教科书,买了很多课外书,这段故事也写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可以点击你读不读书关我屁事。
那时家庭给我的压力真的是这辈子最大的,因为我看完书后,坚定的认为,这学校有毒,这教育有毒,我得退学,然后专心看书,否则老师会打扰我的。当时当然幼稚,但是却也正常,只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不愉快的事,让我那时的回忆都是黑压压的喘不过气来。就像在火车上遇到的这个妈妈,会威胁孩子一样,我的家人也是使用了各种方式威胁我,说了很多狠话。一两次我可以接受,但是持续半个多月的施压,铸就了一个对感情日趋麻木的我,所以后来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恢复用了至少一年多的时间。
我不想把那段“家丑”写出来,因为那是我最不愿揭开的伤疤,也正因为那段经历,我才开始下决心改变教育的现状,我想看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是一种利益对接,我想看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彼此妥协,我想看到我与我的同学之间不是弱肉强食般的竞争。
这两年,认识了很多妈妈级的人物,一些是因基督而认识,一些是因为偶然结识。现在的父母是越来越注重教育了,也包括家庭教育,但这种注重有好有坏,总有种感觉不仅像以往加重了物质支持,还加重了感情支持,人非圣贤,总会有不讲道理的时候,所以很多爸爸妈妈在不讲理的时候还是会用亲情来要挟子女。
当然我在大学期间也遇到了一些可笑的事情,那就是但凡有子女的老师都会忍不住上课夸奖自己的子女,顺带炫耀一下自己是多么教子有方。我有一个通识课老师就是这样,正上着课不知怎么扯的一下扯到自己的孩子,一扯就是半个多小时,虽然很理解做父母的这种心情,但是对于还在她课上饱受应试教育压榨的我们,简直是挑衅。父母以孩子为荣是好事,但是把这种事情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时间长了对谁都没好处,毕竟人外有人,你不可能期待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所以这位没有理解孩子的妈妈,终究还是要与子女有些隔阂。
每个孩子都是窗边的小豆豆,做着大人不理解的举动,只是他们不知我们在窗边也期待着爸爸妈妈还有老师校长,给我们看这世界多美,我们的感情多么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