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跟几位老友碰过面,觉得他们就像刚加满油的内燃机。毕业不久,但事情做得很不错。他们有几个特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
1,善于表达。
2,尝试过做自己的事情
3,做事比较大气,能得到亲友的信任和帮助
平时也多有接触与“年轻”、“创造”、“责任”、“成就”相关的词和材料,不过也多限于文字阅读上。但是当从见面中,亲身感知他们身上的这些特质时,感受就要真实、也深刻得多。这几天吴军在专栏中也提到,从获取知识来讲,有时阅读这种通过他人告知的方式不能百分之百替代亲身感知如旅行和见面。用李笑来的话来说就更加接地气:“‘看见活人做到’很重要”。这也是一种体现吧。
善于表达的人通常都比较厉害,起码沟通交流时不会觉得难受。有这种能力的人,一般也聪明,自信,逻辑清晰,不然也不能够跟人侃侃而谈。一个人除了要有好的想法之外,也要有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的能力。
他们都尝试过做自己的事情,大学期间,开过店,办过工作室,可能见识比较多,给自己的底线不会太低。后面继续创业时也遇到过困顿,他们提到过不顺利、缺钱时的艰难,但最终都走了出来。真正走出来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也许是因为做事比较大气吧,很多跟他们打过交道的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都愿意帮忙,也相信他们的潜力,这帮他们度过了一些难关。说起来他们都很感激他们的朋友们。我想,他们的这种特质多少都帮了忙,以致路走得比较顺畅。
上面提到“后面”这个词,似乎觉得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已经是在很遥远,很漫长,的过去了,不过再回头一看,所有的这些事也是在这三两年内发生的而已。一个年轻人三两年内做的事,足以让他自身像是核聚变一般,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进步,变得完全不一样。这是年轻人的魅力,没见到则已,见到了,你也许也会心生一些苗头——生长、力量、未来等有关于年轻的这些词,总会在你心头若隐若现。
近几年眼看年纪比自己小的人在不停的成长,并且他们在我当时所处的年龄段里做到的事,比我要厉害得多,我也充满了敬畏。也许是因为这种心态,我对比自己小一些的人通常比较温和。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会去帮他们一把。如果因为我的帮忙能对他们带来一点方便,产生一点正面的影响,会觉得欣慰。从来不会有居高临下地“教育”、“指导”晚辈们的幻觉。大家平和地交换一些想法会比较好吧。
学生时代看到比别人大一两届的一些学生会的小领导们,对自己的师弟师妹们、“部下”指指点点时,江湖气十足。我觉得很反常,不想看到这种场面。此外,我也不太喜欢一些喜欢指责人,乱发脾气的人,无论是否领导或者长辈。做事情按照规矩,按照逻辑办事就行了,说多了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