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过,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千人一面的网红脸、简单粗暴的店铺招牌、哗众取宠的服装造型,各类不明所以的城市建筑……
美学教育的缺失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审美能力,现代人日复一日忙于追逐物质的丰盈,对美的感知却越来越麻木。
对大多数人来说,现代艺术给人带来的是困惑、震惊,甚至是疏离。如何拯救我们的审美?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这一套——颜值和内涵兼具的艺术启蒙书,让我们走近梵高、高更、莫奈、雷诺阿、夏加尔五位艺术大家,理解他们作品的奥秘;探索每幅名画背后的故事。这将不仅是一次美好的视觉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美学启蒙。
场景图书:“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
摄 影 师:绳子的独白
创作灵感:艺术是一眼眼甘泉,滋养每一个行路人。(书脊锁线恰似山间畅流而下的泉水,山上棵棵青松,山下处处岩石。旅人于山脚稍作停歇,畅饮甘泉,再行路。)
我的悲伤将永远留存。——文森特·梵高
他在世时,是邻居口中的疯子,同行眼中的怪咖,家人心中的失败者;
他逝世后,作品屡创拍卖天价,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每年涌入数百万朝圣者……
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着那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物象,他就是“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梵高。
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矿区阴惨的场景、劳作的矿工、落日的翻滚、哭泣的女人、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成为他绘画的主题。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这种情绪共鸣贯穿了他作品的始终。每一个站在他画作前的人都能从笔触色彩和颜料的层层堆积里,感受到他眼睛看到的一切、心所感受到的一切。
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穷、困苦和疾病的缠绕之中,但他却偏爱象征着太阳和大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的黄色。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这样评论梵高:“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看见梵高:孤独与伟大》从抑郁症讲起,到天价拍卖、电影,再到歌曲、商品,带你认识经久不衰的梵高传奇;从“丝柏树”到“星空”,带你看经典名作背后的情感与奥秘;从信仰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感情受创,细说梵高37 年不断奋力挣扎的曲折人生。
要坚强,够坚持,才能承担孤独,才能特立独行。——保罗·高更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写过一部著名小说叫《月亮和六便士》,高更得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高更的父亲是新闻记者,母亲是南美秘鲁人,所以他认为自己:“我的血管里流着古印加民族的血液”。他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优美典雅也相当反感。
在成为画家之前,保罗·高更是一名收入不错的巴黎股票经纪人,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四个可爱的孩子,然后在1883年,在自己绘画天赋召唤之下,辞去股票经纪公司的工作,投身绘画创作。
1891 年,高更踏上塔希提岛,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南太平洋小岛。他写信给妻子梅泰说:
“这一天即将到来——我可以逃到南太平洋小岛的森林里,忘情地在那里生活,身心宁静,从事艺术。远离欧洲为钱奔命的生活。”
他来自文明却渴望原始,看似放荡不羁、抛家弃子、晚年落魄,却活出真实的自我,用艺术证明人生真正的得失。
也许不断漂泊就是高更的选择,也是他的宿命,就像他曾经跟妻子说的:
“我知道我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忍受许多的苦难。假如我没有追求自己的路,我将会变成土匪。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我现在不就是土匪吗?但长久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我此刻的状况让人厌恶,但总要有人做这份艰辛的工作,那就是我!”
他说终于明白快乐与生活的艺术,那是野蛮人教会他的事。高更相信什么?坚持什么?他与梵高究竟关系如何?《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与高更又有几多相似?
《发现高更:在孤独中飞翔》聚焦于高更的人生、他引发的传奇事件以及他烙印在世人心中的经典图像,一步步引领我们认识高更传奇的一生与他的艺术世界。
真正的美无需理解,只要学会去爱惜就已经足够了。——克劳德·莫奈
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被世人誉为“光影魔术师”,他在光影上的造诣无人能比。莫奈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他善于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刚开始,他的画并不为大众和主流社会所接受。在印象派之前,西方绘画是不能看到笔触的。所以大众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盯着画看细节”的老习惯,学会尝试“退后几步,体会画作的色彩质感和整体气氛”。
莫奈在画画的时候特别讨厌被打扰,他曾说:
“我画画时如果被人打断,就像割断了我的腿一样。我失去了机会,因为我正在捕捉色彩,光变了,色也就变了。它只能持续几分钟,一旦错过机会,我就只好停止作画了。”
长期强光下的创作严重损害了莫奈的视力,他患上严重的白内障,视力越来越差,几近失明,后期只能靠颜料管上标的字母来依稀辨色,但他仍然坚持作画,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全部的感官。
从清晨到暮色,从春时到冬日,他用画作定格大自然中难以捕捉的光影时刻,正如批评家布劳内尔评价:“莫奈的艺术,已经成为了自然本身”。
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莫奈向法国政府捐赠了一系列尺幅恢宏的《睡莲》作品。《睡莲》几乎涵盖了莫奈的下半生。当时的法国总理克利蒙梭曾对他说的:“我看到你的花,看到你的莲花,一朵一朵从水里升起来,那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你知道战火炮声让很多人惊慌,可是你的画会让这些人安静下来。”
他的生命跟妻子分不开,从少女到少妇,他用画笔注视着挚爱女子的青春身影。
他的生活与花园分不开,为了使吉维尼花园日益完善,他花了毕生精力,并认为那才是他“最美丽的经典之作”。
莫奈的一生,是与美丽相遇的一生,他让印象成为永痕,让自然蕴藏无限。
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丑陋,死亡、疾病、战争,我为什么还要增加更多的丑陋,我要创造“美”。——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在印象派画家里,雷诺阿几乎是最受人喜爱的一个,因为在他的作品里,大多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雷诺阿画笔下的女性是快乐与愉悦的。他曾说:
“在我看来,一幅画应该是令人愉悦和美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足够多,实在不必去创造更多了。”
他被誉为“幸福大师”,他说:“痛苦会过去,美会留下来”。
所以无论是少女、少妇、裸女,还是花朵、风景与阳光,在雷诺阿的笔下尽是幸福的味道。莫泊桑曾评价:雷诺阿眼中,所有东西都是玫瑰色的。
雷诺阿的一生都在画画,他曾说:我要画到力气用尽时。而他也的确如此,晚年的雷诺阿被严重的风湿病折磨着,他行动不便,手指也永久卷曲,致使他不得不使用轮椅,甚至将笔绑在手腕上继续作画。
有人问他,如果哪天手动不了了该怎么办。雷诺阿开玩笑地回答“那我就用屁股画画”。看,他总是如此乐观,就像他的画,永远让别人感到轻松和愉快。
从陶瓷少年到印象派大师,从爱恋到晚年病痛,《感觉雷诺阿:人生的艰难与美好》记述了雷诺阿八则精彩的人生故事,带领我们走入法国美好时代,与雷诺阿的浪漫唯美相遇。
生命的终点是一束花,所以我们带着梦流浪。——马克·夏加尔
夏加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他的风格老练或童稚,真实又梦幻,“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
夏加尔在版画集《马戏》的自序中写道:
我总喜欢和动物亲近。我幼年时的那头牛,我还记得你。在你长眠的土地上,撒满了我的泪水。我的许多画就是以你为原型创作的……
在他的画里,提琴手和母牛都在故乡犹太小镇的天空中飞翔,逻辑和重力都让位于狂想所带来的杂乱无章的美妙。
“艺术是一种使命,任何画都可以倒过来看,这样才能看到真实。”
毕加索曾说:“当夏加尔作画时,你永远不明白他是不是在做着梦。在他身旁或脑海中住着一个天使。”
夏加尔用色具有错综复杂和交相辉映的特性,画面形象往往稀奇古怪,常上下倒置,任意放在画布的某个地方,产生的效果有时类似电影蒙太奇,并显然故意使其能暗示出幻梦的内容。
人们看到的夏加尔的画是诗的、幻想的,但夏加尔本人却说:
“我的绘画是写实的。”“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真实,可能还比外面的世界更加真实。”他还说:“把一切不合逻辑的事称为幻想、神话和怪诞,实际是承认自己不理解自然。”
1985年,夏加尔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
“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异乡,从我意识里伸出的那只脚使我仍然站在滋养过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
这就是夏加尔,留给世人的是他那充满浓浓的乡愁情结的绘画,故乡是他人生的起点,又是他创作的灵感。
为什么夏加尔的作品总让人感到幸福?他身为犹太人,是一种磨难还是恩宠?他的想象力如何能颠覆地心引力,让动物飞天、时钟长翅膀?
《梦见夏加尔:浪漫的狂想》通过画家传记与其作品的的解读让夏加尔的一生逐渐清晰,让艺术爱好者们可以慢慢走进他那卓越、彩色且充满诗意幻想的艺术世界。
“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有什么特色?
“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是一套认识艺术家人生及经典作品的最佳导览。它摆脱了沉重的历史、文学的门坎、西方观点的屏障,用导览式的解读、沉浸式的体验,带我们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艺术展览。
“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系列作品前半部的“关于XX”为艺术家传记,叙述艺术家线性的生涯与发展。
后半部分的“10个XX的关键词”则聚焦于每位艺术家的10幅代表作品,分析其风格与围绕作品主题的跨时空对照。
艺术家传记与作品赏析的对照,交集互补,让我们得以了解一个艺术家的全貌。
作品的选件固然是依据画家创作的时间为主轴依序书写,却也更是感性的鉴赏。10件作品的阅读顺序,读者可以依据兴致随机阅读。
在每位艺术人生的关键节点,以梵高为例:1853年,梵高出生,并在荷兰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这个时期,世界在发生什么?
1873年,梵高经历了他失败的初恋。这个时间,世界有什么值得记住的大事?
这样将个人的一生,放到世界历史中去阅读,横纵交织,对于艺术与世界似乎有了新的认识角度,是不是很有趣?
关于年代数字、延伸知识点等信息的细节,“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舍弃了传统的批注形式,而采用独特的box(盒子)样式的独立注解,即书中的青蓝色部分,来补充正文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看见梵高:孤独与伟大》中“10个梵高关键词”中以box的形式,穿插了“我爱梵高大调查——我眼中的梵高”Q&A。
邀请各界人士包括:建筑评论与策展人徐明松、画家黄铭昌、艺术评论家刘惠媛、国际知名平面设计师萧青阳、香港跨媒体文化创作人欧阳应霁、华语乐坛著名制作人姚谦、媒体创意人詹伟雄、艺术家姚瑞中、文学家奚松、摄影家张照堂谈谈他们眼中的梵高。
相信对他们影响深远的艺术也能为我们带来一次审美与心灵的洗礼。
以上种种以图作为主的编辑思维,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更新颖、更鲜活的艺术阅读经验。
“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每册附艺术家的简要年表,是编者细心测绘艺术家生命轴线的坐标,便于读者快速浏览艺术家短暂且灿烂的一生。
郑治桂教授毕业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专研十九世纪法国风景绘画史和柯罗研究。对中西方艺术史亦有相当研究,人称“小蒋勋”。
一起完成这套丛书的还有英国诺桑比亚大学修复与保存硕士、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硕士、油画修复师林韵丰;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意大利罗马修复学院的张素雯;策展人、画廊经理人、台湾多本美术杂志编辑黄茜芳;游走设计艺术文化精品,期望用文字变现生活的理想与美好的曾璐;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从事编辑与创作工作的郑丽卿。
16开裸背锁线,流畅展现跨页画作,180°平铺阅读,摆脱艺术书巨大而沉重的束缚,轻轻松松翻阅。
目击梵高——附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美国众多梵高的生活之地与各类展有梵高作品的美术馆地址与网址,为想要实地走访梵高足迹的读者提供便利。
绘画是一种“语言表达”,表达的是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当我们面对这些画作时,艺术家们就把当时的情绪通过画面传达给了每一个看他作品的人,品读艺术家们对美、对生活、对社会、对文化的理解,正是我们与他们在隔空对话,在一次次不同寻常的“对话”中,我们会更加理解何为“匠人精神”、何为对生命的热爱。
在这个功利浮躁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很多实用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也需要有慢下来的闲暇,去欣赏身边美好的事物。
其实,“艺术感”也分“敏感”和“钝感”,但“艺术感”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的,所以,没有艺术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有意识地去了解一些艺术的过去与现在,去体会身边的那些真正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东西,艺术就能向我们显现其自身,也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