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这章开始,秦国的笔墨增加,强国之间的战争多了起来,历史的格局逐渐显现,小国只有唯唯诺诺,大国互相攻伐。我也从本章开始,各故事间加入战争格局的注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间的博弈及处境。
自译部分
公元前368年,齐国讨伐魏国,拿下观津(河北武邑县)。赵国攻击齐国,占领齐长城(泰山北麓,东自山东平阴县,西至山东青岛市黄岛区)
公元前366年,魏、韩在宅阳举行高层会议。秦国在洛阳击败魏、韩联军。
公元前365年,魏国讨伐宋国。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在石门(陕西旬邑县东)击溃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周王将黼黻[fǔ fú](“黑白”“黑青”相间花纹的官服)赐予秦献公。
公元前362年,魏国在浍水(山西翼城县南)击败韩、赵军队。随后,秦国与魏国在少梁(山西韩城西南)会战,生擒公叔痤。
秦献公去世,子孝公上位。孝公本年二十一岁。这时,黄河、华山之东有六个强国(齐、韩、魏、赵、燕、楚)。淮河、泗水间有十余个小封国。楚、魏国边界与秦国接壤。魏国为了防御秦国,从郑县(陕西渭南)沿着洛河,直到上郡(陕西鱼河镇)修筑长城。楚国领土自汉中,经巴(重庆),南到黔中(湖南沅陵县)。各大国都将秦国看做蛮夷之国,拒绝让其参加中原诸侯国的各种会盟。于是秦孝公深感耻辱,布德修政,想将秦国做大做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诏令天下:“我的祖上秦穆公,在岐山、雍县(陕西凤翔),修德行武,东方助晋平叛内乱,西方称霸夷狄,打下了千里疆域,周天子封为盟主,各诸侯国来庆贺,开辟了后世万年基业。但是不幸出现了一些不肖的国君,如厉、躁、简、出公,国家纷乱,无力顾及外事。在此期间,三晋乘乱夺取了我祖先的河西领土,真是让人蒙羞。我先君献公即位,镇抚边境,迁都栎阳(西安临潼区),筹措东征,欲夺回河西之地,复兴当年之盛世,可叹壮志未遂,即与世长辞。我每每想到先君未尽之愿,万分痛心。现在我号令天下之能人,但有能出奇计壮大秦之国力者,我愿任命他为高官,分封食邑。”
读书笔记
1、秦国的由来。秦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於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时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战国初,经过百年的衰落期(即文中提到的不肖国君统治期),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
2、秦国的富二代秦孝公,与赵、魏、韩几家的后代相比,展示了超强的自主能动性。上台才二十一岁,在这个年龄,有羞耻心,有上进心。值得我们期待。他一上台即颁布了广纳人才的诏令,采取的是人才兴国战略。颇像现在的美国,全球内广泛吸纳高端人才。秦国的客卿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典型,重用外来人才是秦国政治的一大特征。《大秦帝国》一书,开篇就是少梁之战,秦国,亦在历史的这个节点,逐步开启了霸业之路。
3、三晋离的秦国最近,在这段时间里,三晋被秦国爆锤。这段耻辱史以魏国为首,甚至作为魏国相国的公叔痤都被生擒,也是在此段时间,秦国与魏国展开了河西地区的争夺战,河西地区(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一带,魏长城至黄河之间)作为秦国与中原地区的缓冲地带,颇受当时秦国重视。
4、秦国不属姬姓封国,当时很不受中原文化接受,各诸侯国仍视其为蛮夷。周天子视其为盟主是因为后来军事实力强大的原因。秦国其实一开始便背负着一种被人歧视的感觉在野蛮发展,加上西北地区人民的豪横坚韧,两种因素一相加,便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
5、秦国东方周围是强敌环绕,除了背靠大西北,周围都是虎狼之国,但他也有明显的战略地形优势,一是位居高原,处于二级阶梯,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二是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但战略地形有时确实也不靠谱,在汉刘邦攻打秦国过程中,也是登阶之战,所以诚如吴起所言,一国稳固要靠仁政德政,要靠人才,要靠外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