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我是XX。不知道您有时间没?我想问您个事。”听着电话里传出的语气,就能感受到这个大男人的气急败坏。
“啥事儿把大领导给难为成这样了?我有时间听。您说。”我回答。
“气死我了,你也知道,苗苗(化名)已经四岁了。我们进电梯没让苗苗(化名)按电梯开关,也没有叫TA先进去,TA就一直哭,不肯进家门。我们全家按他的要求,又下楼,重新进了一次电梯,可TA还是哭,说这已经与第一次不一样了。一直哭,咋哄都哄不住。这是为啥呀?还有脱衣服,我嫌TA脱得慢,就帮TA先把裤子脱了,TA就一直哭,说必须先脱袜子,再脱裤子才行,非得让重新穿上,再按他自己的要求顺序,一件一件脱下来摆好……这样已经不是一两次了,长此以往咋办呢?把他妈妈气的也不行。这小孩到底是咋回事儿啊?”听了这位和我私人关系不错的宝爸打来的电话。我给他小小地科普了一下秩序敏感期。
这个孩子非常明显处于秩序敏感期。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天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他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他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有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场景一,妈妈收拾屋子的时候,不小心把孩子放在床头的那排小玩偶原先的顺序打乱了,他看到之后便哭闹不停,直到玩偶按照原来的顺序摆好,才会停止哭闹。
场景二,爸爸不小心穿了妈妈的拖鞋,宝宝会坚持让爸爸重新换上自己的拖鞋。如果爸爸嫌麻烦不换的话,宝宝就会哭闹,直到爸爸换回来才肯罢休。
为此,爸爸妈妈们会很烦恼,觉得宝宝脾气大,不懂事,太较真或者自我为中心。其实宝宝的上述种种表现都是是他的秩序敏感期在起作用。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呢?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宝宝这一时期是对秩序最敏锐的时期。因为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宝宝会对秩序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与喜爱,尤其是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需求上。秩序不仅是指物品放在适当的地方,还包括遵守生活规律,理解事物间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当宝宝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没有了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样,让人摸不着头绪,总是忐忑不安的,不知道下一步会碰到什么情况。因此孩子若从小就生活在毫无秩序且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他的情绪及人格发展,甚至专注力都会受到影响。
要知道孩子和成人不同,成人也许会认为别人的闲事不要管,而孩子却有种内在的秩序感,他需要自己和他人都遵守规则,他坚持谁的东西就是谁的,每样东西都必须“物归原主”,他人不得动用。处于秩序敏感期内的孩子,不仅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还不允许家里其他人的物品随意交换、使用。当他看到有人破坏了规则,使用了别人的物品时,就会认为规则被打乱了。事实上只有孩子和部分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并努力去遵守,这关系到孩子长大后的文明素质、道德、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
关于秩序敏感期,最早在孩子三四个月大时就出现了,但是因为孩子不会表达,而妈妈又对此不太了解,所以很多情况下,妈妈常常会误解孩子的意思。当孩子三岁左右时,他就会对秩序非常敏感而且善于表达。
对处于这个敏感期的孩子来说,秩序真的很神奇。他会把所有不到位的东西都归到位,因为在他看来周围的环境就是一个彼此相连的整体,已经在他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秩序。只有在有秩序的环境中,他才会感到安全,所以当他看到那些没有到位的东西时,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这种感觉就会促使孩子去“归位”。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一般有三个阶段。先是会因为秩序受到破坏而哭闹,但秩序一旦恢复就能安静下来;在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后,秩序感便体现为孩子会为维护秩序而大声说“不”;然后就是为了维护秩序而产生执拗,一旦发现有违反他秩序规则的事情,就要求一切都重新再来。
“重来”这个阶段可能是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当孩子对秩序的追求逐渐上升,他便开始对秩序感追求完美。比如苗苗(化名)。
因此,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内,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如果不能保证他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孩子会因此而受挫。作为父母要有耐心并要理解孩子的“重来”。
如果孩子正常发展,一般会在七岁后走出自我中心,进入一种和谐顺从的状态。
听了我的解答,苗苗爸爸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