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发展心理学》,读书感悟:第19章面对死亡和亲人的丧亡。
一、死亡的诸多方面。
尽管死亡是一种必然经历,但在不同文化下,死亡也有不同的含义,死亡通常被认为是生理过程的终止。
1.文化背景。
对于遗体的处理,对死者的纪念,遗产的继承乃至对悲伤的表达,在不同文化中有巨大的差异。
一些现代社会关于死亡的习俗也是从古代习俗中进化而来的,
2.对死亡革命。
医药与卫生系统的发展,治疗以往一些不治之症的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人们教育水平提高、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所以,这些促使了“死亡革命”的发生。
死亡逐渐变成老年人才会发生的现象,这让死亡变得越来越“隐形和抽象”。
死亡学:这么对死亡和死亡过程进行研究的科学,正在引起人们的兴趣。而帮助人们对死亡的教育课程也随之建立起来。
3.临终关怀。
临终护理是针对个人的、以临终患者和患者家庭为中心的照料,
临终关怀:即减轻患者的疼痛,控制其症状,维持一种相对满意的生活质量,并允许患者平静且有尊严的死亡。
二、面对死亡和丧失:心理学的议题,
1.面对自己的死亡。
临终功能下降,特指人在临终前一段较短时间内能够普遍观察到认知功能的下降。
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尽管他所描述的情形是存在的,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的五个阶段,也并不一定沿着这个顺序发生。
2.悲伤的类型
①丧亲指的是身边亲密的人去世以及适应这个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影响到生者生活的各个方面。
悲伤当然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个体在亲人丧亡后所经历的情绪反应。
②经典的悲伤工作模型。
悲伤工作即应对于悲伤相关的心理问题的过程一般来说,会遵循下列步骤,A震惊及否认。B思维被与死者相关的回忆占据。C问题最终解决。
③悲伤多种方式。首先,抑郁并非那么普遍,其次,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的强烈悲伤并不一定能杜绝长期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人在两年以后更多的陷入情绪困扰中。再次,并非每个人都需要以工作的方式来度过重大的丧失,或者从这种工作中获益,第四,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快速的恢复正常情绪,最后,人们并非总能克服他们的悲伤并接受丧亲的现实。
一般的悲伤模式,悲伤缺失即在亲人丧亡后没有立即表现出外在的悲伤情绪。
悲伤延迟指的是在稍后的时间里悲伤情绪不健康的爆发。
适应性模式:悲伤情绪较低,且逐渐减轻。
我们不必去引导甚至强迫一位丧亲者去“坦然面对”整件事情,也没有必要期望他们按照某种类型的反应顺序来行动,这样做甚至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尊重不同的悲伤方式反而更能帮助人们去应对,而不是让她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正常的。
3.悲伤的治疗。即帮助他们应对亲人丧亡的治疗。专业的悲伤治疗师会帮助丧亲者表达自己的悲伤、内疚、敌意以及愤怒。他们会鼓励来访者回忆与死者的关系,并把死亡这一现实整合到自己的生活记忆之中,在帮助人们处理悲伤的过程中,咨询师需要注意伦理问题,家庭传统以及个体差异。
三、生命不同时期的死亡和亲人丧亡
1.童年期和青少年期。5至7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逆性,即死去的人或动植物是不能复活的。
较早地让儿童接触死亡的概念,并且鼓励他们去讨论死亡,这样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死亡。
父母和其它照料者能够帮助儿童应对亲人的丧亡,可以告诉他们亲人的死亡是不能避免的,并不是由于他们的错误行为或想法导致的。
2.成年期
人到中年许多人会比以往更强烈地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在走向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可能会有更加复杂的情感,因为老化所带来的生理功能的衰退和诸多问题会削弱他们的生活乐趣和活下去的愿望,一些高龄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的放弃了他们仍未达到的愿望。
能够寻找到自己过往生活中的意义,并且能够适应生活中的丧失感的人会更好地面对死亡。
四、丧失亲人的特殊情况。
1.丧偶
对于把自己的生活和角色界定在取悦或者照顾丈夫上的女性而言,丈夫去世是极大的打击。
婚姻关系的质量决定丧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丧偶后独居的压力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独身生活也会带来其他的现实问题。丧偶能让他们发现自己潜在的某些方面,并学会独自生活。
2.成年丧亲
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去世都会对于成年子女造成特别的影响。
3.丧子
父母极少会在情绪上接受孩子死亡的现实,许多父母避而不谈重病缠身的孩子即将到来的死亡,然而能够把这些事情放开来淡的父母却能获得更亲密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帮助他们应对孩子的死亡。
每一位丧子的父母都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应对丧子的悲痛。
4.流产。水子供养:即一种对于流产胎儿表达歉意和纪念的仪式?也是对这些已经逝去的生命的一种补偿方式。
五、医学、法律及伦理焦点:死亡的权利。
1.自杀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自杀不是一项犯罪,可依然是一种耻辱,其中部分是因为宗教的戒律,部分是因为社会对延续生命的倾向。
2.辅助死亡。
安乐死意味着“善终”。
主动安乐死是指为了让绝症患者减少痛苦或死得有尊严,直接且蓄意结束其生命,也称为无痛苦死亡。
被动安乐死是指撤走或者停止向绝症患者提供的可能延长共生命的治疗。
协助自杀是指在医护人员或其他人的协助下,个体通过如服药、吸入致命毒气等方法实施的自杀行为。
这些形式统称为辅助死亡或促成死亡。
①预习指示,意识清醒的个人,其愿望可以预先通过文件指定,其中包括得何时停止和如何停止不济事的医学治疗的说明。
预习指令的一种形式是遗愿。
预先指示对处于昏迷或永久植物人状态的病人也不起作用,这类病人即在技术的辅助下也不能形成意识,仅能维持基本大脑功能。
长期授权委托书即在本人无法做出决定的情况下,指定另外的人代为决定。很多情况下,病人可以通过一种简单形式作出康复护理的决定,这就是医学法定代理人的承继权。
②协助自杀:利与弊。
支持协助自杀的伦理论据基于个人的自主自治权:具有意识能力的个体有权利控制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权利控制自己死亡的时间和方式。
法律上的论据则是协助自杀的合法化能对已经存在的、出于怜悯临终患者而采取的行动进行规范。
一些伦理学和法学学者则更为激进:他们赞同把所有形式的自愿安乐死合法化,并且同时对于非自愿的安乐死进行防卫。
而反对协助自杀的伦理论据集中于两条原则:第一,剥夺生命,即便是经由允许的剥夺也是错误的,第二,考虑到弱势群体的保护,辅助死亡的反对者指出,个人的自主权通常会被诸如贫穷、残疾、受歧视的群体成员身份等因素所限制,他们担心由于治疗费用这个债的因素,这样的弱势群体会有意无意地被迫选择自杀。
③使医生辅助死亡合法化。
④结束生命的决定以及不同文化的态度,结束生命的特殊事务涉及患不治之症或预后生活质量极差的新生儿。
⑤接受生命的选择:多种考虑
对于辅助死亡的讨论所带来的其中一个益处,是提醒人们给予患者更好的临终关怀,并对其想法,动机和精神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注。
六、生命与死亡之间寻找意义和目的。
1.回顾一生。生命回顾来让剩余的时间更有目的感,生命回顾是一种能让个体看到自己生命意义的回忆过程。
并非所有的记忆都对心理健康及成长有益。
生命回顾疗法可以帮助老年人专注于生命回顾的自然过程,并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并且有效地进行生命回顾。
撰写或录制自传,制作家谱,讲述剪贴本、相册、成旧事件或其他纪念物背后的故事,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故乡旅游,与以前的同学,同事或远房亲戚聚会,描述家族传统,总结一生的工作成果。
2.发展:长达一生的历程。即便是死亡,也可以是一种成长性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