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发展心理学第五讲。
第五单元:婴儿期的言语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简单发音阶段(0~6)个月、连续发言阶段(4~9个月)、学话的萌芽阶段(9~12个月)主要抚养者要和孩子多去说说话,多去互动。虽然可能孩子听不懂,但也会去模仿的说,慢慢就学会了说话。三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言语、个性、依恋在三岁之前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婴儿的词汇是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1到1周半第一批词汇能掌握五六十个,三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了1000个左右。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从单词句到多词句,简单句到复杂句。当婴儿说电句时,我们要去完善电报句,不要过多的指责、评价。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主要抚养者(母亲)要多和孩子互动。给孩子的爱再多都不为过。亲和起源于依恋。并且情绪要稳定,可以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五、语法的获得。一点五岁至二点午岁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三岁么基本全部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找到婴儿的兴趣点,激发表达欲望及鼓励。这样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就可以有很好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自信。
第六单元婴儿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个性约等于人格。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态度。有一种女人嫁给谁都幸福,越是不可爱的孩子,越是需要被爱。
1.婴儿的气质类型。气质是婴儿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
巴斯分为四种类型:情绪性、冲动性、活动性、社交性。
托马斯和切斯的三种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父母亲要接纳、耐心。父母前的情绪稳定,非常影响孩子的。孩子和母亲的情绪是共生的,他能感受到母亲的情绪。母亲的情绪状态,可能容易导致让孩子从容易型的,也可以转为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婴儿。
2.婴儿气质的稳定性随着婴儿机体的迅速发育,气质的生物学基础不断加强和巩固,从而增强气质的稳定性。气质特征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是那些具有极端气质的特征的人则很难改变。气质的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3.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的不相同。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
1.兴趣是指导和组织婴儿的感知,动作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婴儿在胎儿时就有了情绪。也受的妈妈情绪所影响。所以准妈妈要保持好平和丶稳定的情绪状态。
2.婴儿的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化的开端,是一种生理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的过发展过程。
3.婴儿的社会性哭泣。主要扶养者要觉察婴儿哭泣究竟想要的是饥饿、瞌睡、身体心适、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4.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孩子在小的时候,我们要给更多的温和、赞美丶鼓励等许多的正向的,积极的反应。不要给予孩子一些附小的批评指责。也不要去评价孩子,你长的丑,苯啦!要孩子自我觉察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
5.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是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边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依恋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至3个月。婴儿会与不加区别的积极反应,喜欢所有的人。
第二阶段进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至6个月。婴儿出现有选择的对人反应。对母亲更加偏爱,对家庭成员和熟悉依恋相对少一些。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连接阶段,六个月至三岁。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如果妈妈走了以后,他相信妈妈会回来的。也相信妈妈是爱自己的。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
①陌生情境研究法。。
A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
B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与母亲交谈,再过一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
C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
D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三分钟。
E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
F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
H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
②安全型依恋。
父母在场,把父母看做安全的保障,能安心的游戏和探索。亲子分离,情绪出现困扰产生分离焦虑。亲子重聚,易抚慰,寻求和母亲亲近和接触。陌生人在场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对于母亲的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母亲的特点:对孩子很敏感,他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应对。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的时候去安慰,能和孩子及时的说话。也允许孩子自主和探索,具有灵活性。母子双方在互动中获得乐趣。
②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的亲密的感情连接。被称为无依恋婴儿,当陌生人在场像对待父母一样。
母亲只尽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上对孩子不可亲近。孩子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儿童始终保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③反抗型依恋。这类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于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当陌生人再场恐惧陌生人,不与之交往。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他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他们和孩子家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对孩子也做出消极的反应,当孩子悲伤时,母亲退缩。
3.早期就要对伊利的影响。安全性依恋的孩子。成人后具有高自尊,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反应性:指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应答和反馈。
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4.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意识:悬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①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②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婴儿可以从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也可以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