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录(213)从“好老师”到“最好的老师”

今天,全县教师暑期业务培训。上午蔡苏州老师、下午董兰兰老师,两场讲座像两束光,打在我这几天最焦虑的“缺口”上——我们级部还缺一名学科组长。


01  可惜我不是你

为了补这个缺,这几天我和另一位主任一直在物色人选、做工作。

其中一位老师,业务硬、格局大,我笃定她就是“能把整个学科带起来”的人。可无论我怎样摆岗位前景、成长台阶,她最终还是摇头。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我可以用尽所有理性与感性去说服她,却终究无法替她按下‘我愿意’的按钮。”

可惜我不是她,不能代替她的人生选择。


02  做对学生“最好”的老师

蔡苏州老师把一句话重复了N遍:

“我们要竭尽全力做对学生最好的老师。”

我在笔记本上也写了一遍又一遍,又在心里默默补了第N➕1遍。

最好,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上一秒的自己”比。


03  无条件的爱,是教师的“第二专业”

几年前我读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明白了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今天下午,董兰兰老师把“无条件的爱”从亲子场景平移到师生场景。


我忽然意识到,过去我对学生的“好”,其实带着隐形的交换条件:

“你乖,所以我爱你。”

“你进步,所以我高兴。”

而无条件的爱,是先给出安全感和价值感,再谈成长。它像空气,学生不一定时刻察觉,却一刻都不能缺少。

下一步行动: 建立“每日一最好”微行动——每天至少做一件“对学生再好一点”的小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