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顾炎武(1613-1682年),昆山千灯人。1644年4月迁居唐市达10年之久,在这里,曾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至理名言。
顾炎武的祖籍是江苏吴郡,南宋时定居昆山,顾炎武的祖父顾绍芳是万历丁丑(1577)年间的进士,父亲顾同应是国子监生员。顾炎武的叔祖顾绍芾也是国子监生员,他的儿子顾同古未娶而殒,同古的未婚聘妻王氏,矢志守节。炎武出世后,就过继到堂叔家中,由王氏抚养。王氏为大学士之女,知书识字、深明大义,意志坚强。作为一个居孀妇女,好独居一室,“昼则纺绩、夜读史书,常至二更方息。尤善读《史记》《资治通鉴》等书。”顾炎武6岁,王氏就教他读《大学》,9岁读《周易》。顾炎武入私塾学习后,家中对他的教育并没有放松,10岁那年,曾祖父顾绍芾就让他读《孙子兵法》《孙吴兵法》,以后读《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次年又读《资治通鉴》。课余时间,王氏还经常给他讲刘基、方孝儒、于谦等当朝名人故事。这些启蒙教育奠定了顾炎武一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也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渊源。1645年,顾炎武31岁,清兵攻陷昆山,昆山城内死难者达4万余,顾炎武生母何氏的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也被清兵杀死。顾炎武因在唐市侍奉嗣母王氏,幸免于难。9天之后,清兵攻陷常熟,王氏在唐市语廉泾家中绝食十五天,守节而死,顾炎武就在王氏的身旁,嗣母王氏告诫顾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目于地下矣!”,也许这几句话就是使顾炎武最后完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段至理名言的构想。
顾炎武的少年时期多半也是生活在唐市语廉泾,而且在语廉泾接受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崇祯末年,顾炎武因家境窘迫,将祖田800亩以低价典给了昆山的豪族叶方恒,叶方恒早就觊觎着顾炎武家族的财产,在获得廉价的田地后,又进一步欲置顾炎武于死地;而顾炎武的几个堂叔,也想侵占顾炎武的家产,他们联手洗劫和焚烧了顾炎武在昆山的家舍。顾炎武的家仆陆恩,也背叛了顾炎武,与叶方恒等沆瀣一气,企图谋害顾炎武。当顾炎武两次参加反清斗争时,他们又勾结官府,妄图借此为据,置顾炎武于死地。顾炎武已无法再在昆山安身。顾炎武的嗣母王氏殉国后,在唐市语廉泾的只能是他的生母、被清兵砍掉右臂的何氏。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清兵入侵的活动。由于当时他无法回到昆山去,因此他的活动也只能依托唐市为庇荫,在江、浙、吴一带串联反清志士。
顾炎武一生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还有《石经考》《金石文字记》等。他在唐市的一些朋友对他有很多帮助。史书上称,在唐市他与杨彝、陈梅、陈芳绩、陈璧、归晟、瞿玄等交往甚密。杨彝、陈梅、陈芳绩、陈璧、归晟、瞿玄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都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这对顾炎武诗文、经学和音韵的长进大有帮助。陈芳绩乃陈梅之子,著有《历代沿革地理志》,对顾炎武撰著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具有不少的参考价值。顾炎武在唐市语廉泾居住地,正好与陈梅隔垣而处,两人志同道合,顾炎武著作《桃花溪歌赠处士陈梅》,其中有“与君同是避秦人,不醉春光良可惜。”之句,足以说明两人关系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