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在书中认识了追求大“仁”、谋求天下大治的孔子,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当然从中也习得正心、修身、齐家的儒家秘传。《论语》首推“仁”,孝弟为仁之本。
孝悌之道,自古为五伦之先,百行之原。先秦诸子百家言孝、行孝,推己及人,上至君王,下达庶民,莫不敬守。遂形成百善“孝”为先的道德伦理思想。当是之时,仲尼广收门徒,率众弟子周游列国,盖十年之久,游说于各诸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我理解,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我们冷静观察,随着社会激剧的变革,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对长辈的敬顺也渐渐地消逝褪色,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因此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人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时“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今社会老人应该享有基本社会福利,经济上一般能自立,我们做儿女多回家看看,不让他们感到孤独,这就算是尽孝。我们儿女在社会上做事,要循规蹈矩,勿作奸犯科,使父母担心、忧心,否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正当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把悌与“孝”字并提,要求人们做到“入则孝,出则弟”。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母)子关系之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姊妹)关系了。兄弟是一母所生,从小在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人们很赞赏和睦的兄弟关系。当今社会,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既使有兄弟姐妹,长大后也要各自独立生活,然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需要求助于人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兄弟。我认为,可以把“悌”的思想推广为同事、同窗、朋友等之间的尊重友爱,甚至延伸为人际交往,可以说悌道存在于人际交往的细微之处,学习悌道,就是学习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交往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向社会,如果不守悌道,你就不会有个好人缘,就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恪守悌道,就是恪守做人的本分,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扩大和延伸。
归纳之,“孝悌”之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朋友同事,才能更进一步爱家庭,爱团队,爱单位,升华成为爱民族,爱国家,以至于爱人类本身。爱的感情源于孝悌,一个在孝悌氛围中成长的人,感情最深沉,最执着,这样的感情发扬扩充,就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我认为孝悌之道,对于提高个人的人格理念,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