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的《易经》,有一个体例,因为每个卦,每个部分,都是按照一定的次序,一个一个呈现出来的。
《易经》六十四卦的体例是一样的,都是由五个大部分所构成。第一部分叫作卦画,或者“卦象”,也就是由阴阳爻两个符号组成,六个爻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六十四卦。
第一部分叫作卦画或“卦象”。
①通过乾坤两卦,我们知道天地所有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的互动和交合的结果。
打开《易经》首先看到两个卦:乾卦和坤卦。乾卦全部是由阳爻这个符号所构成,它的卦象从头到尾都是连续的,没有间断。坤卦刚好相反,所以这两个卦互为相错。
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天地所有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的互动和交合的结果。这个阴阳互动的交合,我们可以在人、事、生活的各个方面体会到。这就像两性的交感。如果男的看到女的完全不理会,完全没有兴趣,女的看到男的也一样的话,那大概人类很快就灭绝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天地可以有纯阴、纯阳,而人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男人,百分之百的女人。男性身体里面有女性荷尔蒙,女性身体里面也有男性荷尔蒙,而不是各自纯阴纯阳。这样的安排,完全符合科学的规律,也是自然的奥妙所在。
②六十四卦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六十二卦都是乾坤二气的一种交感。
乾坤两卦,可以说是《易经》的门户,六十四卦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六十二卦都是乾坤二气的一种交感。我们随便拿一个卦出来,就可以发现,它是由乾卦的几个阳爻与坤卦的几个阴爻组成的。这样相互交错,变成六十四种之多。
第二部分叫作卦辞。
①卦辞是综合地来说明这一个卦的现象的。
相传周文王被商纣王抓去,关在羑里。周文王就在羑里把六十四卦推演出来,加上卦辞,以便让后世的人能够很清楚地把每一个卦的内容看明白。
②卦辞使我们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下实现不同的目标,需要拥有怎样的不同条件或前提。
我们读卦辞,虽然只有几个非常简单的字,但是当中有很多奥妙之处,要靠我们悉心体会。
第三部分叫作彖辞。
①彖辞就是判断整卦的卦名、卦辞,而后把全卦的要义断来。
②彖辞是来解释卦辞的,而不是单独发挥,最好把彖辞和卦辞连起来看。
“彖”,就是判断的断,是一种断别的意思。相传它是一种牙齿非常锋利的兽,一咬到什么,什么就断了。所以在这里,彖辞就是判断我们整卦的卦名、卦辞,而后把全卦的要义断来。
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卦的卦辞之后,都有一个彖辞。彖辞都是根据卦辞一段一段来解释的,最后可能还会加上一个总结。因为彖辞是来解释卦辞的,而不是单独发挥,所以最好把彖辞和卦辞连起来看。
第四个部分叫作象辞(大象辞)。
①卦整体的象叫大象,大象是解释全卦的卦象,是把上下卦合在一起看的。
②爻辞里面的象叫小象,小象,是解释每一个爻的现象的。
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到,《易经》是从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也不能排斥象。如果你只讲你的道理,而不根据象来发挥,那就是没有依据。
这里的象辞,指的是大象辞。爻辞里面的象叫小象,卦整体的象叫大象,大象是解释全卦的卦象,它是把上下卦合在一起看的。
比如咸卦,它把整卦合在一起看,可以看出来上面为泽为少女,下面为山为少男。可是千万不要在解释爻辞的时候,以为上卦的四五爻完全是讲女性的,下卦初二三爻完全讲男性,那就错了。因为小象,是解释每一个爻的现象的。这个时候你要回归原点,凡是阴的都代表女性,凡是阳的都代表男性,只有这样你才有办法去解释。
如果说咸卦跟性别没有关系,那它就表示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或者你也可以把阳爻当作君子,把阴爻当作小人,来看它的这个象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由此可见,我们同样地在看《易经》,同样地看一阴一阳两个爻的变化,但是你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才有办法掌握它的真相。
第五个部分就叫爻辞。
①爻辞是解释每一个爻不同的含意的。
②每一个爻的爻辞后面就配上一个小象,就是说我们可以再根据这一爻的象,看它的上下关系,看它的对应关系。
一个卦从下面到上面,一共有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可能是连贯的,可能是分段的,也可能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变化。每一个卦都不太一样,每一卦六爻都是由阴爻阳爻组合成的,但是每个爻代表什么状况,可能还要根据卦的卦象、卦辞以及彖辞,来做不同的解释。
为了让我们对爻辞有进一步的了解,每一个爻的爻辞后面就配上一个小象,就是说我们可以再根据这一爻的象,看它的上下关系,看它的对应关系,还有看这两爻到底是同是阳的,还是同是阴的,或是一阴一阳。就算一阴一阳,到底阴在上还是阳在上,这当中有很多奥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