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无羁,都无法媲美魏晋风流。这是金戈铁马的乱世,是无数名士风流独领风骚,剑胆琴心争鸣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名士,对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个人的思考与反观,独立思想的回声不绝于耳,启人心智。
魏晋乱世中,名士在生与死、有与无、明教与自然、言与意、行与神之间的权衡比较,构成了魏晋时代人生价值观的哲学思辨主题,这样的时代“交响乐”在中国文学史上,显得弥足珍贵又荡气回肠。
一、魏晋风流的文化渊源来自魏晋玄学。
要理解玄学,需观照历史,魏晋时期是典型的乱世,袁行霈语:许多有识之士一方面要适应乱世,更要适应改朝换代,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易感受人生短促、生命脆弱,福祸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
因此,纷乱的时代,需要一种避世之哲学,能够反观生死,辟一襄净土,自得于精神富足,魏晋名士在杀戮征伐的现实中避世之精神,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玄学自然观之前世今生
从渊源上说,玄学是在老庄哲学和佛学的体认基础上,于时代背景中显影投射,催生成熟,玄学深邃广阔,涵盖多种流派,本文从玄学之“自然观”方面探析,旨从玄学中体认当今时代之实用价值。
那么,玄学思想,于当今社会,是否依然有实用价值?笔者认为,毋庸置疑,玄学对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很好的规谏之用,玄学之“自然”观用于今世今时,当落地生根。
玄学之“自然”,不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自然界,而是一种哲学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推崇非人为、非刻意、非约束的自然而然、顺应自然之势,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从而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
三、玄学与老庄哲学之对比
那么,自然是否即为无所为?
自然之价值观,最初见于老庄哲学范畴,但玄学不同与老庄的是,它并不主张清静无为,而是警示自然之理,即一种高度的顺应天地万物之存在,进而,于人之本身,不取决于他人,不依赖于他物,完全独立,这种“自然”充荡着人之为人所具有的高度自知和内里自省。
“自然”在魏晋风流人物身上体现为外在的颖悟、旷达、真率,他们用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这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和向往,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这种氛围构成了人性之花绽放的肥沃土壤。
四、玄学今用
玄学之“自然”观,于当今社会,弥足珍贵。它厌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种高度的自知状态表现为一种独立思考,个性使然之品质,是一种道德观层面上的自然修为,它推崇没有世俗伪饰而保其天性的“真人”,这样的“真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于纷乱的世事之中,能抽离精神,自得其乐;于虚实混杂的万象中,独立思考,至淳至诚。这样的自然观,不同于陶渊明的真隐,它必依于现实,又于现实中自得精神富足之况味。
至此,“自然”状态对于当代个人来说,是精神之皈依。在信息轰鸣、通讯技术极速发展的当代,依于现实,必要甄别信息,体认本我,反观社会矛盾,从而自我价值建构,如果将“自然”作为价值建构之出发点,个体认知将偏为理性,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是抱朴怀真之道。
然而,“自然”观的构建,需行路读书。行路,为贯通世界观;读书,为丰腴价值观,“自然”观之形成,二者首为启明灯。“自然”最终构建为独立之人格、独立之思想,理解能力亦可另辟蹊径,思维能力亦可创新发展,亦是回归人性之道。
撇开魏晋,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唐韩愈“不平则鸣”的精神内质。在世事纷扰、物欲横流的现世,社会价值观蒙尘,有人尚存拨开云雾之志,能于不绝于耳的名利场中寻一处桃花源,在魏晋名士开拓的绿草茵茵中自得其乐,无法兼济天下,不妨独善其身,何尝不是一种难得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