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孩子想养一只乌龟,买来后养在一个塑料脸盆里。
可妈妈说这样不美观啊,需要买只龟缸。又从淘宝买了龟缸,买来发现买小了,乌龟总是越狱。
可这只龟缸不能浪费啊,只好又买了水培的铜钱草养起来。真是太佩服自己了,把废物都利用起来了。
实际呢?家里养的花已经够多了,土植的水培的都有。这样的废物利用可取吗?
原来,人们会在偶然得到一个原本不需要的物件时,会不自觉地继续添置更多不需要的物件。
这就是非常意思的心理学现象——鸟笼效应。鸟笼效应是人类最常见的十大心理学现象之一。
鸟笼效应的起源
上世纪初,近代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发现了鸟笼效应。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一天,他和好朋友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
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能让你不久之后养上一只鸟。”卡尔森撇撇嘴,表示不信,他说:“我不养鸟,而且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鸟。”
几天后,在卡尔森的生日宴会上,詹姆斯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是一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了:“即使你送我这么好看的鸟笼,我也不会养鸟!不过这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后来,只要有客人来卡尔森家做客,看见书桌旁那只漂亮的鸟笼就会问卡尔森:“你养的鸟呢?”卡尔森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不养鸟,鸟笼是朋友送的。”
然而,朋友们觉得这么漂亮的笼子不养鸟可惜了。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之后,卡尔森真的去买了一只鸟来养。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这种被别人的惯性思维引导,并且最终屈服于的惯性思维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鸟笼子,就像我买的那只不合适的漂亮的龟缸。
有人送了一个很漂亮的茶盘给你,你觉得原来的茶杯不太好看,换了套新茶具,又买了新的茶宠,才觉得这一套比较配。
你看鸟笼效应无处不在,有时候根本不用别人去提醒,你的惯性思维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鸟笼效应的启示
看到鸟笼,就会想到鸟,这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
就像物体的惯性是其物理属性。惯性思维是我们遵循固有的想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做的后果是,人们的思想因为惯性而缺乏活力,不可变通。
我们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减少生活中的琐碎和不必要。锦上添花很好,但没必要再给花买个花盆。
惯性思维的可怕之处是,即便你对它有警惕,尽量跳出来看问题,但身边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逻辑,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异类。
“这么漂亮的笼子不养鸟可惜了。”这样的话听多了,他人的意见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暗示。
太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因为他人不经意间的一句毫不起眼的逻辑老套的话,你的生活就轻易做出改变,这种改变是得不偿失的。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认为的真理或铁律。任何事情都两面性或多面性,我们不应该活在刻板成见里。
所以,多思考,从自己的本心出发,通过不同角度看问题,才不会被自己和他人的惯性思维左右。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