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坏只差这一念
那天有个家长来问我:
“都说动力催眠可以提升学习成绩,那只要来训练、学生的成绩是不是都可以提高?”
动力催眠的确可以通过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但是,虽然他们进行了同样的训练,成绩都有提高,可程度真的因“人”而异。
在参加训练的学生群体中,中高考学生居多,在备战考试前半年、甚至更早,他们会来到工作室进行训练,经过4-6个月的训练,学生的成绩都会有所提高,但是有的学生可以提高近百分,而有的学生只能提高十几分,其中的差别在哪里呢?
恰巧在智慧家长课堂上,秀英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来训练的两个同学小A和小B,都是参加高考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处于考试的焦虑状态里。
小A是竞赛班的学生,班里都是清华北大的预备生,数学竞赛拿过大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成绩很快从班级的45名进步到24名。他认为名次基本匹配了自己的水平,24名就已经很不错了。
小B是普通班的学生,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是她会在训练中不断地复盘,并能将训练的状态应用在学习之中,她的目标明确,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而轻易发生变化。
经过了近半年的训练,小A高考进步了10多分,小B高考考到了671分,进步了60多分。
他们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思维模式决定了行为
当你发现自己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你认为是原生家庭没有给你很好的支持,还是自己还不够努力?
当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如鱼得水,你会故步自封地享受这份安逸,还是会居安思危地开拓新的能力边界?
当你部门的工作出现了问题时,你是先去暴骂那个害群之马、还是着眼于如何度过这个难关?
当你和伴侣吵架时,你会认为和这个无可救药的人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很绝望,还是会反思只要自己做些调整和改变、你们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当你的孩子成绩平平、甚至连写作业都无法自己完成,你会认为他在学业上毫无希望?还是会认为孩子可以在学习和发展中不断成长、此时不代表彼时、将来也会很出色?
同样的问题,会有两种不同的解读和处理方法,这就是写在大脑里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在头脑理论里也叫作“定义-联系-反应”,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认知世界的途径,也是构建我们认知系统的方式,我们通过与外界一系列的互动去习得更利于自己生存的反应模式。
小的时候,当我们做错了事情时,父母会打骂,一次次的经历让你习得:(定义)做错事,就会被父母骂、甚至挨打(联系),(反应)自己就会很害怕,避免出错,甚至为了避免被发现而撒谎。
但是关于做错事还有另外一种脑回路,父母并不会因为做错事而打骂孩子,而是让孩子复盘,看到可以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定义--做错事,联系--可以被允许,这是成长的机会,反应--敢于尝试和试错。
第一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会习得“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固守于自己的能力范围,不愿意改变,保护此刻的成绩要比获得不断的发展更重要,相反过多的努力被看做是能力不足,他们更愿意在舒适圈里躺平,遇到难题很容易放弃。
而第二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会习得“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敢于尝试和挑战,通过不断试错去拓展自己能力的边界,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会随着努力而不断发展。
小A同学认为自己的成绩与自己的能力匹配,所以不愿意再去努力,而小B同学面对能力和成绩始终持有开放的心态,只有不断地往前走,才会有可能突破自我。
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2006年提出的全新的关于“智力成长”的理念,她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都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和努力而不断取得发展。多数人的成功源自坚持不懈和全力以赴的努力,而不是仅仅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当孩子们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会变得越来越灵活,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着的积极态度,还能通过激发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商。
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家长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小A家庭富足,妈妈不仅没有鼓励孩子通过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创造机会让孩子“躺平”,小A自然没有要考上更好大学的想法和目标。
小B出身普通,父母不仅为孩子营造了更适合学习的环境,还始终鼓励孩子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小B很认真地对待训练,在学习上也是全力以赴。
同样都来训练,因为家长不同的态度而导致孩子在面对学习和考试时心态完全不同、最后成绩也是大相径庭。
1、允许孩子犯错。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的前提是要做,所以孩子敢做的基础是你的允许。我家哥哥经常会在听写词语时出错,他自己也很恼火,会对我说:“妈妈,我错得太多了!”我会有点激动地说:“太好了,这样我们就知道哪里不会,多练习一下,去学校听写时就不会出错了!”
家长允许的态度会让孩子在“犯错”这个定义上建立新的联系和反应。说得很容易,当孩子犯错时,就是对家长的考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家长的认知。所以,孩子的改变要从家长改变认知开始。
2、多夸孩子的努力。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做过一个实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畏首畏尾,是学校里最输不起的孩子,他们怕因尝试失败而丢了“聪明”、“有天赋”的头衔。而那些被称赞“努力”的孩子们,可以愈挫愈勇,敢于探索未知,他们不认为犯错就是失败,他们认为这是获得经验和新知的途径。
我经常会对自家哥哥说,每个小同学都很聪明,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你努力的多少,不要认为聪明就会带来好成绩。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中用行动去告诉孩子,努力不仅是一种态度,它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信仰。
3、给孩子一点时间。
人类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这是潜意识的本能反应。未知的都是不安全的,建立新的定义联系反应也需要时间,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畏首畏尾而恼怒、也不要急于求成地推孩子一把,一旦这种负向的“定义联系反应”建立后,孩子就很难再信任家长了。
家长守住自己,别乱发力,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环境里生长出自己的能力。
“知道”是“做到”的开始,
孩子的改变从父母的改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