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趁着休息的机会读了读书,不多,看完了一本,大冰的《我不》。
也有很多人喜欢大冰的书的,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吧。怎么说他的书呢?就是他的书都是以真人真事为主,大冰自己说他只是一个说书人,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谦虚也很恰当了。他还说他从不入什么作家圈子,他自己就是个野生作家,这话说的也极好了。他的确是这样,是一个放纵不羁爱自由之人,很随意很随缘的人,拿他书里的话说就是:
万事林林总总,
既非凭空生,亦非独立存,
必是因缘和合,聚化而成。
可见,他是随缘惜缘之人。
读了他的故事也在书中感受到了这种陌生人之间的缘分和默契。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曾看到的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限,生活更是有很多局限,正因为这样我们并不能阅经人间风景,看尽人情冷暖。而他的书让我看到了不曾看到的人间冷暖,更多是暖,是感动,原来人间还有此种人生此种活法,又或者我们能看到比我们还要凄凉的人比如小蓝,那个想过普通日子而不得的姑娘。就让我觉得,我曾经无数次怀疑的自己平凡的生活在有些人眼里却是望而不得的,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珍惜才能有福气。
豆瓣对于这本书的评分并不算高,看了其中的几个短评,都是说这本书有如此不好的,还有人评说文笔不好的。而于我而言,读书,只要这本书触动我了,给我感情的共鸣或者有任何让我有所思考了的细节,那这本书就是值得读的。大冰说了,他只是一个说书人,都说了是个说书人了,既如此,重点自然不在文笔而在于故事了,所以读故事就好,看那些和我们在同一时代和我们同样普通或者不普通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书写的故事,这就够了。虚构的故事看的多了就要看看这种实实在在的故事。我觉得挺好。
最后拿书里一段我最喜欢的话来结尾,也是文笔极好的一段:
生如逆旅单行道,哪有岁月可回头。
人间道是向死而生的,一路生长一路告别,反反复复地擦肩而过。
圆缺无常,八风凛冽。
少有永恒,只有永别。
提到永别时,第一个浮现脑海中的是哪张脸?
怅然还是微疼?或像歌里唱的那样: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都懂得,有些人一旦走了,就是没了。
但人性贪侥幸,爱掩耳盗铃,总认为那一天无比遥远,遥远地像是不存在的。
于大部分人而言,总要到一定年纪才能学会环视,才会猝不及防地发现那一天早已近在眼前,静静地在你身旁立着。
事情就是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它登门造反。
对于我们这种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遵循着成年人世界的生存法则的人而言,大冰他是可以在成年人世界而又拥有少年时才能有的情谊的人。或许是因为我们在成年人的世界久了,或许是我们离少年时的情谊太久了的缘故。我们总觉得成年后,再难有少年时单纯而美好的情谊,我们的认知里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利益而不再有单纯的情谊,多少个孤独而冷清的夜晚我们是独自一人度过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陪的?而大冰有,他的书里的人有,有人陪喝酒,有人陪压马路还有人陪着看北极光……他故事里的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他说:他主张的一直都是平行世界,多元生活,即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他做到了。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而那些人大多都曾隐忍过你尚未经历的挫折。
最后,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但我希望我们能在心底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相信,一点宽容,一点空隙,给我们不曾经历的人生和不曾认知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