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稳定的生长——人生果实
在日本爱知县春日井市的KOZJI新城,有一栋林间小屋,一对夫妻在四十年前买下一平方米的土地,开荒、建屋、种树······几十年的辛苦耕耘,使得现在的木屋周围是一片杂树林和一个菜园子。菜园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有樱桃,核桃,青柠,橘子,柿子,草莓等等,硕果累累的天地中蔬菜70种,水果50种。“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生活的恬淡静美在四季的更替中轻缓前行。
这对夫妻就是日本的建筑师90岁的津端修一和他88岁的妻子津端英子。他们追求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居住理念,自己动手打造出一片森林。此部纪录片的导演伏原健之四次书信终于打动修一,我们才得已看到当今时代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一、生活的真实面貌
两位老人,住在青松伴左的老木屋里,每日在小庭院里锄地拔草、拾落叶挖土豆、摘柿子青梅、采核桃枇杷、做木工、熬果酱、烤蛋糕、酿酸奶、打年糕,还要给笔友写十封信,亲自骑车去邮局寄。孜孜不倦,不紧不慢,从土地收获果实,一座自给自足的庭院。
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可爱之处,修一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书信的方式联络情感,很多朋友未曾谋面,却通过那一封封明信片拉近了彼此遥远的距离。英子每次去集市买回来的食材,修一也都会寄去一张明信片,表示感谢。木心那首《从前慢》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纪录片中的修一一生都在践行着慢下来的生活。
两人还在自家宅前开辟了近200平米的庭园,细心的修一把庭园分成了21块小菜地,每块地都要种植不同的瓜果蔬菜。对于老两口来说,能够吃上自己种的菜是一件很幸福满足的事情。这份辛苦劳作中也透着两位老人的童趣与惬意,田地里每种菜都会做一个黄色的小牌子。“报春花,春天来了!”“鸟盆,请自便!”“土豆 敬请期待!”“尽情享受凌霄花吧!”牌子插在土壤中,每种植物都被赋予了他们对生活的期望。
下雨了土壤会变肥沃,土壤变肥沃之后,果实会缓慢而稳定的生长。咔呲咔呲.........
在城市生活太久的我们,似乎离自然越来越远,有些五谷不分,有些不知哪些才是应季食材,有些不知所穿为何物……我们对于万物滋长的天地似乎已视而不见。禅宗里有句话“日用而不知”,“日用”即禅宗的“平常心”。在禅者的眼里,很多人嘴里吃饭,心里想其他事;和别人聊天,经常飘忽不定。生活中的我们恍惚度日,不清楚当下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
片中两位耄耋老人的田园生活,那些点滴中透出的与自然的亲近,都在告诉我们,当我们融入自然时,身心会自然地放松,心情会愉悦起来。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源于自然,我们衣食住行的根源也来自自然的馈赠。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让我们疾走的脚步慢下来走进自然。当春天来的时候,可以趁空闲之余出去走走,发现初春的第一抹新绿,感受万物复苏带来的勃勃生机。就像歌德曾经歌颂的那样: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二、城市应该在森林中
片中的开始,航拍出一座新城,四四方方走向朝南的建筑鳞次栉比,弯曲的街道逼仄狭长,整个城市仿佛被笼罩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罩子里,连呼吸都显得拥挤。随着镜头拉近,一隅与处处散发着钢筋混泥土不一样的地方映入眼帘,一座50平米的木屋,四周树木葱茏,瓜果在肥沃的土地中散发着清香,花园里盛开的凌霄花在屋顶绚烂夺目。这座宛如森林的住所正是修一的理念“要怎么做,才能让平地重新变回森林,所以我决定在买下的土地上,实现这个愿望。我想证明,个人也能创造森林,如果每家都种树,那么整个社区就像一座森林!”
修一36岁,参与了KOZJI新城的设计。他拿出整整十张设计图,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通过在山脊上建造房屋,以此来强调景观,我想让居民们知道这些山在哪里。”即使在今天,修一的这一理念依然具有时代感和远瞻性。“我们不能为后代留下钱财,但如果我们制作肥沃的土壤,它们就能滋养万物。”最后,政府为了经济考虑,并没有采纳修一的设计方案,山被夷平,山谷被填平。被剥去植被灌满了沥青的水泥马路,让人感到失望。
在修一参观台湾新城区时说道:我认为即使是高楼大厦,也应该能欣赏到远方的风景。远方的风景应该是那些巍峨矗立在蓝天下的群山环绕,是风中鸟儿疾驰飞行的倩影,是洒满了金碎光芒的大海。
修一的愿望,在他去世八个月后,那所精神病所的建造中得以完满的体现。“在经济导向型社会下,我们的很多病人情况都恶化了,他们饱受压力,疲惫不堪。我们对‘建筑’感到疲惫。”所以,修一的设计稿中,将房屋身处树林中,种下树苗,在风的季节中等待它们的生长,我们对于生命也许会有不同的感悟。
“我们会种下树苗,而非高树,然后让它们随着时间成长。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它们在成长。”
“为了感受季节吗?”
“正是如此。”
“一切答案都在大自然中。”
三、在自然中寻找人生的答案
片中出现的一座高森山,四十年前光秃秃的,1972年,政府发起了高森山橡树计划。那一年,山上种下一万棵树苗。修一正是那次活动的发起者,他建议在山上种下橡树,大概也是源于橡树是壮悍和强大的象征。德语中有句谚语说"一掌推不倒一棵橡树"。橡树耐干旱,贫瘠土地上也可以枝繁叶茂。就像修一与英子,他们身上具有天生的乐观精神,接受新知,充实自己。
人生路,我们一路走来,会面临很多选择,在纷扰的世界里,缓慢而坚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那时的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很多事情。《古今和歌集》里有一首和歌:“月岂昔时月,春非昔日春。此身独未变,仍是昔时身。”每每读起,总会觉得这世事变幻万千,唯有此身感受不曾改变。“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奇妙感悟皆出自江河山水间,溪流河畔旁。
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特别是在资本运作的体制下,人类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地对立面,宣城要战胜和征服自然。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的古人就曾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这是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训在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时,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片中的两位老人和为《人生果实》配音的演员树木希林相继去世。他们的生命化为灰烬,以另一种方式融入到自然之中。院落中竹笋,酸橘,土豆,玉米,龙须菜,梅子,无花果,芋头,白萝卜,草莓……都还在四季中生长凋落,这是生命的一段旅程。我们从自然中得到生命,得以繁衍,我们走出自然,建立我们的家园,得以绵延生息。我们从未离开过自然的怀抱,哪怕是我们偶尔忘却了停下看那蜿蜒在亭角的凌霄花,自然的风光还是不疾不徐地舒展着身姿。
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稳定的生长——人生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