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如今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从最初的10000个比特币只能买一块披萨,
再到如今10000美元都买不到一个比特币,这正好应了那句老话:今天你对我
爱搭不理, 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比特币的成长从不缺少打压——政府的围剿、银行的歧视和机构投资者的不屑
等等,但比特币总会在大跌之后寻找新的方式站起来。
比特币也充满着梦幻、现实和泡沫。比特币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富豪,也有无数
的人与比特币擦肩而过。
6年前,还没有创立比特币中国的杨林科打开电脑,朋友黄笑宇的QQ签名激发了他
的好奇,“想玩比特币的找我。”
点开对话框,杨林科问了至今依然有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什么是比特币?”
对这个问题的探寻,后来导致了包括杨林科在内的一拨人的人生分野和财富变
化。
这拨人中,有英语老师,有做实业的商人,有科幻小说作家,有在校的大学生,
有私募基金的分析师,有手握资本的投资人,还有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
他们最初以布道者的身份向中国人普及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以先行者的行动
力埋头连接出一个产业。五六年的时间里,上百万的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对
比特币的热情。
留守的布道者已经成为中国比特币圈子里最先拥抱财富的顶层,知道答案的人跟
随他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圈外人咂舌的金钱神话。
对比特币的争议、质疑、不屑仍未消失,但3000亿市值的比特币市场并未理会这
些声音,无论接受与否,它正沿着自己的轨道转动齿轮,在人类的科技和金融史
上镌刻痕迹。
中国的比特币布道者们关注到比特币的时间,已经比国外的信仰者们晚了2到3
年。
2008年11月1日,一个化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的人制造出问题并给出
了答案。
这个至今从未露面的神秘人物,在密码学论坛的邮件组中贴出了一篇研究论文。
这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
Peer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文章,提出了一种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使在
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传输给另一方的系统框架。
这套系统试图使交易在互联网中摆脱第三方金融机构,让每一个参与者自建并共
同维护安全与信任,使交易重新回归到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点对点形态中。贡
献计算机算力的维护者将获得比特币的奖励,这个过程被后来者称作“挖矿”。
不过3个月的时间,中本聪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2009年1月3日,中本聪用个人
电脑挖出了50个比特币,第一批比特币从一纸论文走进了互联网。国外的爱好者
们加入挖矿行列。
中本聪写下比特币的论文时,币圈知名人士李笑来刚刚离开新东方,投入到自己
的创业公司中。两年后,他才看到这篇论文。
巴比特的创始人长铗当时还在中国地质大学读研究生,但他早已是一名科幻小说
的作家。比特币的论文出现时,他已经连续三年摘取中国科幻小说的最高荣
誉“银河奖”。
当过兵的杨林科已经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养生设备供应和安装的生意在他
的故乡温州做得风生水起。
好在已经有人开始体验挖矿,在一家P2P视频网站从事技术开发的吴钢,在2009年
6月打开一封介绍比特币系统的邮件,他顺手下载、安装,在公司的电脑上运转起
来。
人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忙碌时,从未想到这个代码式的电子现金后来会在金融市场
中爆发出潜力。
为什么比特币会在2008年、2009年的时候产生?
第一批比特币产生的创世区块中或许埋藏着答案,中本聪在其中安插了2009年1月
3日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新闻标题,“英国的财政大臣达林被迫考虑第二次出手纾
解银行危机”。
这句话被中本聪的簇拥者解读为“他对传统银行这种中心化的金融机构的嘲
讽”。
那场2007年由美国房屋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持续了3年之久,美国政府已
经拿出7000亿美元挽救这场金融危机,但效果甚微,银行和债券公司要么破产,
要么申请政府接管。
曾有65%的美国民众对此表示不满,人们发现,大银行们先是主张放任型扩张,出
了事却要从国库里掏纳税人的钱来解救,导致信用破产,民众失业。
比特币的诞生客观上与金融危机相关,这个恒定产量为2100万枚的电子现金在30
年内逐步产生,这套系统被人看做是解决通货膨胀的一场实验。最早加入实验的
是一群精通计算机程序工作的极客。
他们下载软件,分享开源项目,投入运算能力,和中本聪在bitcointalk这样的论
坛中交流,不断升级、扩展这套网络,维护比特币的社区。
在国内的比特币圈子里,后来创办了“Haobtc.com”的吴钢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
比特币矿工,他挖币纯粹是一个程序员想体验这项技术的本能,经常活跃在爱好
者和中本聪交流的bitcointalk.org的论坛里。
吴钢隐约记得当时挖出比特币的数量,“8000多吧。”
后来很多得知这个数字的人都会露出惊叹的表情,但当时的比特币还一文不值,
吴钢从公司离职时,钱包文件就留在公司的电脑里,没有带走。
但吴钢已然对比特币产生了兴趣,这种去中心化的电子货币将铸币权授予了每一
个参与挖矿的普通人,只要有一台电脑,接上互联网就可以产生比特币。
这意味着没有一个像“中央银行”的发行者可以控制它,交易的验证和记录及整
个系统的维护都由矿工进行。
吴钢越想越觉得比特币充满了无限的空间,但又为它的普及感到担忧。他以“星
空”的网名开始创建并加入一些比特币社群,普及比特币的常识。
相比货币,早期的比特币更像极客圈子里的玩具,没人想过用它来购买现实世界
的东西。
直到2010年5月,佛罗里达州的程序员Laszlo Hanyecz用1万比特币购买了价值25
美元的约翰棒披萨优惠券,这项交易诞生了比特币第一个公允汇率,一个比特币
值0.3美分。
比特币有了价格,矿工或许会为之兴奋,但用中本聪的话说,对比特币的拥有更
像是一种爱好者的收藏。
直到两个月后,有人嗅到这其中的商业味道。2010年7月,世界上第一个比特币交
易平台Mt.Gox在日本东京出现。
交易所的出现丰富了比特币的获取渠道,比特币明码标价地在互联网上出售,当
时,每个比特币的价格还不到5美分。交易平台就像一个集成的屏幕,呈现着每天
比特币涨跌的图景。
2010年12月12日6点22分,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在论坛上发完最后一个帖子,留
下了575封邮件和364次在线活跃的记录后,再也没有出现。
这一切还未与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人沾边,时间承载着比特币的小船向2011年驶
去,谁也不知道这艘船会经历怎样的风暴,会装载财富还是仅仅空驶遨游,但中
国的先行者已经等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