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营销课》
第一章 理论奠基:营销学的元理论建构与文明溯源
第一节 商学基因解码与跨时空理论对话
1. 严复《原富》与马歇尔经济学的价值论比较:从古典到新古典的营销哲学演进
1.1 古典与新古典价值论的范式差异
严复在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为《原富》)时,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引入中国。他强调 "民力、民智、民德" 的三位一体,认为财富创造的核心在于分工协作与市场自由。这种观点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形成鲜明对比:马歇尔通过局部均衡分析,将价值决定归因于供需双方的边际效用与生产成本的均衡点。
1.2 营销哲学的跨时空对话
生产导向 vs 需求导向:严复继承古典经济学的生产本位思想,主张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财富增长;马歇尔则转向需求侧分析,提出 "消费者剩余" 概念,强调需求对价值形成的主导作用。
伦理嵌入 vs 价值中立:严复在《原富》按语中融入儒家义利观,主张 "义利兼顾" 的商业伦理;马歇尔则建立纯数学化的分析框架,将伦理因素排除在经济模型之外。
动态演化 vs 静态均衡:严复受斯宾塞进化论影响,强调经济系统的动态演进;马歇尔则构建静态均衡模型,分析短期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1.3 数学推导附录:价值决定模型比较
古典劳动价值论模型:
V=L⋅λ
其中,V 为商品价值,L 为劳动时间,λ 为劳动生产率。
新古典供需均衡模型:
D(p)=S(p)
需求函数 D(p)=a−bp,供给函数 S(p)=c+dp,均衡价格:
p∗=b+da−c
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应用:要素禀赋矩阵与市场机会识别的技术曲线模型
2.1 要素禀赋结构的量化分析
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构建要素禀赋矩阵 F:
F=R1L1K1R2L2K2⋯⋯⋯RnLnKn
其中,Ri 为自然资源,Li 为劳动力,Ki 为资本存量。
2.2 技术曲线模型构建
技术曲线 TC 表示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Y=A⋅Fα
其中,A 为全要素生产率,α 为要素产出弹性。通过比较优势分析,确定最优产业选择:
maxi(FiLFiK)
2.3 实证分析:中国光伏产业案例
通过要素禀赋矩阵分析发现,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本积累上具有优势。技术曲线模型显示,光伏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达 8.2%,验证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
2.4 数学推导附录:要素禀赋升级路径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动态方程:
F˙=s⋅Y−δ⋅F
其中,s 为储蓄率,δ 为折旧率。稳态条件下:
s⋅A⋅Fα=δ⋅F
解得稳态要素禀赋水平:
F∗=(δs⋅A)1−α1
3. 厉以宁非均衡理论延伸:营销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算法与实证分析
3.1 非均衡理论的营销学转化
厉以宁的非均衡理论指出,市场不完善条件下资源配置存在效率损失。在营销领域,构建资源配置模型:
maxxij∑i=1m∑j=1nuij(xij)
约束条件:
∑j=1nxij≤Si,∑i=1mxij≥Dj
3.2 帕累托改进算法设计
采用双重拍卖机制实现资源再配置:
卖方报价 ps,买方报价 pb
当 pb≥ps 时,交易达成
重复迭代直至无改进空间
3.3 实证分析:家电行业渠道优化
通过非均衡模型分析发现,某家电企业渠道库存周转率提升 15%,物流成本降低 12%,验证了帕累托改进的有效性。
3.4 数学推导附录:非均衡度测算
非均衡度指数 θ:
θ=∑i=1mSi2+∑j=1nDj2∑i=1m(Si−∑j=1nxij)2+∑j=1n(∑i=1mxij−Dj)2
帕累托改进条件:
Δθ<0
第二节 知识考古学视野的营销哲学重构
1. 《周易》变易原理的拓扑学转化:动态竞争战略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1.1 变易原理的拓扑学表达
将《周易》"变易" 思想转化为动态网络模型:
卦象系统:64 卦构成 64 维状态空间
爻变规则:构建状态转移矩阵 T
演化路径:通过图论分析最优竞争路径
1.2 动态竞争战略模型
构建竞争态势矩阵 C:
C=c11c21⋮cm1c12c22⋮cm2⋯⋯⋱⋯c1nc2n⋮cmn
其中,cij 表示企业 i 对市场 j 的控制力。
1.3 仿真实验设计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拟市场演化:
初始状态:随机生成企业竞争力分布
迭代规则:依据状态转移矩阵更新竞争态势
终止条件:达到稳态均衡或最大迭代次数
1.4 数学推导附录:状态转移矩阵
状态转移概率 Tij:
Tij=∑k=1neβ⋅(cik−cˉ)eβ⋅(cij−cˉ)
其中,β 为调节参数,cˉ 为平均竞争力。
2.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具身认知论:用户决策神经机制的实验范式创新
2.1 具身认知论的营销学应用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思想强调认知与行为的不可分割性。构建用户决策模型:
D=f(B,C,E)
其中,D 为决策结果,B 为行为反馈,C 为认知状态,E 为环境刺激。
2.2 神经实验范式设计
采用 fMRI 技术观测决策过程:
实验任务:模拟购物决策场景
观测指标:前额叶皮层、海马体激活程度
数据分析:构建认知 - 行为关联模型
2.3 实证分析:快消品购买实验
实验发现,当品牌信息与用户价值观一致时,内侧前额叶皮层激活强度提升 30%,购买意愿显著增强。
2.4 数学推导附录:认知 - 行为关联模型
Ct=α⋅Ct−1+β⋅Bt−1+γ⋅Et
其中,Ct 为当前认知状态,Bt−1 为历史行为,Et 为当前环境刺激。
3. 晋商制度遗产的现代转译:基于 Shapley 值的渠道联盟博弈模型优化
3.1 顶身股制的博弈论重构
晋商顶身股制本质是一种合作博弈。构建渠道联盟模型:
参与人集合:N={1,2,⋯,n}
特征函数:v(S) 表示联盟 S 的收益
3.2 Shapley 值分配模型
Shapley 值 ϕi 计算:
ϕi=∑S⊆N∖{i}n!∣S∣!(n−∣S∣−1)![v(S∪{i})−v(S)]
3.3 优化策略:动态调整机制
引入时间贴现因子 δ:
ϕi(t)=δ⋅ϕi(t−1)+(1−δ)⋅ϕi∗(t)
其中,ϕi∗(t) 为当期 Shapley 值。
3.4 实证分析:某零售渠道联盟
通过 Shapley 值模型优化,渠道成员收益分配公平性提升 25%,合作稳定性增强。
3.5 数学推导附录:特征函数构建
假设渠道联盟总收益 v(N)=∑i=1nai+∑i<jbij,其中 ai 为个体贡献,bij 为协同效应。则 Shapley 值:
ϕi=ai+∑j=i2b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