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子有点放空,思考了一些片段却基本都忘了且没记录下来。下面是正文。
虽然我们需要感官来了解世界,把握周围的环境和变化,但现代社会的我们,遭受着信息爆炸带来的消化不完的感官体验,如果我们自己不主动停止接收它们,它们的诱惑力就会让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在地铁里就能看到很好的例子,车厢里找到不看手机的人太少,甚至有时只有你在环顾他们,而他们都在看手机,就像电影里演的机器人世界,只有你不做和别人一样的事,这很渗人。
在被感官牵引时,我们的思维是被动的,只是在机械地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尤其是我们的脑子已经疲惫时,而且我们还无还手之力,因为失去了主动权。当我们在安静且舒适的环境下,闭上眼睛,脑子便开始思考,或者睡着了,不过同样在思考。因为没有外界刺激后,大脑就会自己刺激自己,这时我们就可以抢过主动权,用主观意识进行思考。
人们总是不愿意或懒得或怕思考,于是宁可用大量的感官刺激来麻痹自己,也许是因为思考是孤独的,不稳定的,深不可测的,让人有不安全感,或者只是不知道有什么可想的。所以人们选择“听人劝吃饱饭”,劝人的人其实多数也是听了别人的劝。
感官是用来接收表象的,思考是加工处理提炼信息做出指导的,做出行动时或后我们再次通过感官接收后果或变化,再思考,这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改造世界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生物皆如此,不同的是,我们靠着自己进化的优势,可以做大自然潜规则不让我们做的事,虽然显规则还是明显不让我们做,比如我们可以在我们生存需要之外破坏环境,但却导致影响我们的生存。
下面我们来说说感官和思考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存在几种感官思维使之进行交互,常见的有视觉思维、听觉思维,还有触觉、嗅觉等等。语言则是把这种原始思维文字化,以便交流。有些感官思维思考出来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表达,但其中也包含我们的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比如表达个立方体,我们只能用一维的语言描绘,然而图像可以直接给出表象,但这样我们也并没有理解什么是立方体,还要研究它的性质,起码要找一个去摸摸,不过这些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只不过每个人表达背后指代的原始思维可能不一样。
有些人对于文字语言的依赖太大了而忽略了感官思维,有些人从感官接收的刺激太多了而不去思考,这些使得他们失去了不少创造力;相反地,如果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外界感官不够,那么思考也是乏力且难以传达的。不过对于语言文字,我又想起了之前对于脑连脑机器的需求,如果科技实现了它,我们就可以传输感官类的相对原始的思考,一开始可能需要文字语言来解释,但习惯之后就可以淡化它了。从另一方面说,比如一部几G的电影,也是01这种符号语言组成的,只不过太长了,就像文字语言一样靠人来表达太慢了,信息爆炸将来会使文字语言慢慢被淘汰的,对于脑的外显设备的需求会渐渐凸显出来的。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宇宙为什么这样,生物为什么会产生,科技是好是坏?万物并不是用来被人或拟人化的事物评定意义的。人们给世界定了条条框框是为了有个相对的坐标系,不然一切都看上去杂乱无章,动物没有这样做,可它们同样也没有多少创造力。人们通过学习对世界作出了条条框框的定义,把接触到的事物分门别类地放入其中,为了接受该事物的存在,如果有超出条框的事物出现,人们就会研究它并定义新的条框。人也是动物,对未知事物存恐惧心理,这是生物进化留下的后遗症。生物打破了非生物的很多规律,但就万物的规律而言,它们并没有打破什么,而是使之复杂度提升了。
当你和一个不了解的人谈话时,从字里行间你会感受对方各方面的水平在你脑中已存“条框”中的位置,也许你感觉大部分都在你的“条框”之内,也许你感到有些方面超出了你的“条框”,不论是哪个前提,这时你的反应就将展现你的人性。
通过这个日常的例子可以看出,除了理性地接收感官刺激并理性思考外,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感官和思考都受人性(包括动物性)的支配。这让我想到了上面说人们不爱思考,那么爱思考的人也并不是出于理性目的,所以倡导别人多思考就成了个人意愿。被自己将了一军,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