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3个多小时的时间,又一次读完了这部宏伟巨著——《平凡的世界》。应该是第三次读了,从高中到现在,这本小说也一直影响着我。此刻,再读完后也让我有些不知如何下笔,不论评论与否,只有些零零散散的内容。当然,并不是因为小说的故事情节,而是因为里面每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陷入沉思。
高中时候,知道这本书是因为陪伴我高中三年的语文老师把这本书当做奖励,发给了一次语文考试得前三的人。《平凡的世界》有三册,我有幸获得第三名的成绩,因此得到了本书的第三部。那是从少平去铜城当煤矿工人开始写起的,我没能从前两位同学那里借阅前面部分的内容开始读起,而是津津有味的开始读第三部分。那时,尽管有很多人物像突然跳出来一样,看得有些不明不白。但对于主角孙少平,我却有些深深的佩服,因为他的热爱,虔诚地热爱着那份艰苦的掏媒工作。还有一个片段也依旧难以忘怀,那就是他喜欢的女孩子晓霞因去前线采访洪灾而遇难。那时候的感觉也很奇妙,感觉这两个人有着很纯真的情感,就好比自己高中时候的那些微妙的情愫和友情都是纯真无比的。并且当时的少平也让我与他的哥哥少安有一个对比,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现实的无奈只能当农民,而有些人则义无反顾地向着外面的世界。而在那样一段高三时光里,我过得即艰辛又充实,虽然,也无时无刻不想要牢牢把握这次向外面的世界走出去的机会。最后,努力或许比不上天分,也比不上突如其来的意外,但是,苦难是不足以一下子将人打倒的,选择了师范专业或许也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到了大学再一次完整得读完这本书,那时一气呵成读完了,当时对这本小说也非常着迷。读完后基本就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了解那个时代下的起起落落,同时也造就了每个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但心中却一如既往藏着对少平的欣赏,因为那时候的大学很迷茫,不知自己未来的路是否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学习上无法专心致志,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直到再一次看到这本书,无论何时何地少平对于吸取新知识都是着迷的,他的专注无关环境,甚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也仍有对知识和见闻的渴望。当然,我也知道这与他命运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田晓霞,是息息相关的。
其中文中也有这样一句话:
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这样重要的一个人,就像人这一生无比幸运的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伴侣,这是现实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及的,以至于,看到了晓霞结局的那一刻,顿时感觉心疼不已,那位具有个性又敢于冒险的姑娘为何就这样死去了。
另一位主人公孙少安,这个因为生活现实而甘为农民,甘于为家庭付出的勤勤恳恳的劳动者。他的命运也注定不平凡,他是一个不被苦难打败的,永远向前的人物。大学那个时候,也出现了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看了电视剧,人物和情节也更具有画面感了。看到演员们的演绎,最喜欢的竟然是孙少安和田福军呈现出来的角色。孙少安把每一次经历的失败又重新站起来的变化演得很好,包括他的精神是永远积极的。田福军则是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祉,正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好官。
如今,再一次看这本书,我已经从大学迈入社会工作已有两年了。开头第一段便拉回了以前的回忆,也拉入了在那片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那些人物是那么熟悉,又那么的真实。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这时候再来看,让我唯一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更多是苦难,每一个人在遇到人生中的苦难时,并没有就此打垮,生活依然再继续。这样平凡的世界里,每一个平凡的人会因为生活中得到幸福感到由衷的欣喜,会因为生活经历的坎坷感到痛苦忧虑,却永远都没有被生活打败过,他们是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们,可是每个人的一生又是如此不同。
就像少平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写到: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地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前一段话,是我深有体会却难以达到这种思想的高度。后一句话更是启示着每一个人,不要害怕苦难,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得感激生活中的苦难。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更加懂得幸福的滋味,只有历经苦难才会让我们的有所成长。
这样的一本宏伟巨著,也让我无不羡慕路遥的创造力,这样基于生活,依附生活创造出来的伟大作品,它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对我有所影响。我想,再往后的每一次阅读中,依然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