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眼界成为“优秀”“格调”的代名词。人们对新奇事物趋之若鹜,迫不及待地奔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把不曾见过的事物一切尽收眼底,以为眼界的宽广便是人生的宽广。或许,人们对于眼界的价值有些误解。
我们应知,眼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我们所见的,更在于我们内心所感。例如,随着国家对文化的加强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但有多少人,只是走马观花的“欣赏”着传承民族血脉的珍贵文物,却不曾真正理解其背后的身世浮沉以及它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人们眼中,《祭侄文稿》只是一幅字迹潦草的书法作品,却不知,它却是颜真卿面对国破家亡时血泪交织灌注而成,满纸忠魂泣血;人们眼中,《千里江山图》只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却不知,它却是十八岁少年王希孟倾尽毕生心血,饱含其博大的胸怀;人们眼中,金瓯永固杯只是一个华美精致的器皿,却不知,它却象征着乾隆皇帝对国泰民安最虔诚的祈祷。
关于其历史知识的匮乏,是人们与眼中物之间一扇无形的屏障,无知的人将难以跨过千年的鸿沟去领悟其深刻的内涵。既如此,看得再多,有何意义?因此,我们在用眼睛感受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学习知识来丰富我们的内心。目光为我们铺设眼界的道路,而知识将是眼界的指路灯。
但更可怕的是,我们读的书太多,使我们的眼界更加狭窄。可怜可悲的社会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书本成为应试教育下学生们背上难以卸下的重石,使之陷入做题套路的苦海之中,学生创造力的消磨换来的是成绩单上的分数、排行榜上的名次,这样的学生眼界真的有多宽吗?认识众多生僻字的神童无法正常的讲话、因缺少常识而发生惨案的受害者并非没上过学、高材生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难道说,读书有错吗?当然不是。只是,读书不能成为我们拓宽眼界的唯一方式。而眼界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我们获得了多少知识,更在于我们做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为了什么,决不是单纯的拓宽眼界。眼界无法决定我们的人生成功与否、幸福与否。
但我们需要拓宽眼界——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