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去韩国出差,顺道回家看看老妈。
弟弟不爱言语,我不太知道,离家多年,长年难得回来一次,家在他的心中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他应该是和我们能够一周回一次家的人一样吧。无论多久,回到家里,都是感觉温暖而亲切的,像是从未离开过,也像是从未长大过。
弟弟回家,独自一人去小时候的山上看花,写下几句话发在了朋友圈里:
上山询花 花亦开
山依在 年少不再
只忆风尘埃
看着这几句话,我知道,我们的小老弟也到了喜欢回忆和感慨,而又不愿意也无法把太多的回忆和感慨具体的说出来的年龄了。
时间可是过得真快啊!
老弟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是父母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里,生了五个女儿后,为了不让村里的人看不起,拼尽全力生下的儿子。当然,并不是父母本身重男轻女,而是要强的父母不愿意承受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我们的父辈,哪个不像是《台阶》中的父亲呢?
父母是开明的,小老弟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又是儿子,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溺爱他。他和我们一样的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一样上学读书,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小时候,家里穷,有时候,父亲从外面带回家一个火烧,也要均匀地掰成六份给我们每个人吃。母亲煮了菜,都会平均分给我们六个人吃,弟弟不曾受过任何优待。
父母忙起来,看护弟弟的任务就落在我们几个姐姐身上。我比弟弟大了七岁,也就是说,我七八岁的时候就背着弟弟玩了。记得有一次,我蹲下身来让弟弟搂住我的脖子,方便把他背起来,在我准备站起身来的时候,一下子就让弟弟翻了个跟头,摔倒在地上。我害怕他哭,让母亲听到训我,就吓唬他,不许他哭,弟弟特别听话,就真的不哭。现在想起来这事,还是觉得既好笑,又辛酸,同时还有没有照顾好弟弟的愧怍。
弟弟特别争气。他性格内向,喜欢静,性情温和,不喜争。这样的性格让他的专注力特别好,打小他的学习成绩就非常优秀。
弟弟十二岁离开家,外出读书。那时候学校没有食堂,家里也没有钱可以像现在一样供弟弟吃好喝好,正在长身体的弟弟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个头没有长高,有一次,听弟媳妇说,你弟弟说他小时候连牛奶都没有见过。这对于在城里长大又是独生女的弟媳妇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对我们来说,这再正常不过。那个年代,贫穷加上多子,父母没有让我们受饥挨饿,而且还让我们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都能够长大成人成才,已经是很伟大了。
弟弟上初中的时候,我和大姐二姐就已经工作了。那时候,我们也会每周一次去学校看弟弟,给他送点吃的。弟弟学习成绩好,每次去学校看他,我们都觉得特别光荣。从弟弟身上,我知道,学习最重要是专注的能力。记得有一次,弟弟上自习课,我去给弟弟送饭,我站在门口,叫了弟弟很多遍,就坐在第一桌上的弟弟就是听不到,最后是他的同桌叫了他,指指站在门口的我,他才看到我。这一点,对我的启发特别大,后来当了老师,我也有意无意的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特别看重专注力好的孩子,也因此发现和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孩子。
有时候,弟弟考完试,父亲会去看他。父亲最自豪的事就是:考完试后的同学们围着弟弟对答案,和弟弟答案一样的就雀跃欢喜,不一样的就无精打采。弟弟的答案在当时就是标准答案,一大群孩子围着个头并不高的弟弟,成了父亲最自豪的事。父亲在的时候,也会经常地提起这事,那种自豪劲一直陪伴他老人家,直到他离开我们。所以,个头不高大的弟弟在我们心里是高大的,他也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高三的时候,弟弟的学校给了弟弟包送中国科技大学的名额,弟弟放弃了,他要立志考清华,后来弟弟真的就凭自己的实力考住了清华大学。
在清华上学的时候,弟弟就已经开始凭着自己的学识挣钱了,那时候我们几个都已经结婚生子,弟弟每年回来,都拿自己挣的钱给外甥外甥女们做压岁钱。我们明白,这是不爱表达的弟弟心里记得几个姐姐的好,用行动报答着姐姐们。
弟弟非常优秀,后来考取了有高额奖学金的美国的一所知名大学,独自一人去异国他乡求学。学成后留居国外,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现在,虽然弟弟不在父母身边,不能够在床前尽孝,但是,我们明白弟弟是用另一种形式在孝顺着父母。
从小到大,弟弟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学习成绩优秀,生活独立。后来,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到把俩侄女养大,全部是一个人承担,没有花过父母一分钱,没有让父母出过一点力。父亲在老家买别墅,弟弟尽力在经济上支持着父母,让父母在晚年住上了三层楼的大别墅。这相比于啃老的不能够自立的年轻人,是一种多大的孝啊!
更重要的是,弟弟是父母的精神支柱,他给父母带来了很多荣耀。家住农村的老人,活一辈子常常的就是为了一个面子,弟弟给父母挣足了面子,让父母成为全村,甚至是邻村人都会羡慕、称赞和尊重的人。
弟弟虽然远离家乡,因为工作和拖家带口的原因,也无法经常回家,但他永远是我们最小的弟弟,值得我们疼爱和骄傲的弟弟,我们没有感觉到他离我们多远。
现在,科技发达了,弟弟每周都会和母亲视频,我们觉得他和我们一样,每周都会回家看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