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谁为君王洒热血
徽宗做了二十多年皇帝,他身边的奸佞之徒祸乱天下二十多年。大宋王朝人心尽失。
等到汴京沦陷的时候,真正替老赵家着想,愿意为老赵家出头赴难的官员非常难得。
虽然这样的人少得可怜,但也不是没有。
李若水就是这样一位宁死不屈的忠义之士。
李若水原名若冰,“若水”之名是出使金国前,钦宗为了勉励他,让他大胆去好好干而赐予的。
皇帝赐名,无上荣光,李若水只有赴汤蹈火以报君王。
李若水在北宋末年的官场可以说是个另类。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而进入官场,年纪轻轻,官儿不大,但颇有见地,即使面对权臣,也正直敢言毫不畏惧。
蔡京晚年最后一次做宰相,老眼昏花,实际上已经不能工作了,所有的活儿都让他儿子蔡絛代理。蔡絛成了大宋实际的宰相。这事让做副宰相的李邦彦心里很不爽。
李邦彦不爽归不爽,但知道用蔡京的是皇帝,他也不好直接去找徽宗说把蔡京刷下来,但背后却不断发牢骚,喋喋不休,声称要告病假,他也不想管事了。
一番牢骚话正好让李若水听见,年轻人的那股子认真劲就给激起来了。
于是,李若水当着一干大臣的面,给当朝副宰相兼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上了一堂政治课。
李若水说:“做臣子的就该按照臣子的本分辅佐君王,遇到不对心思的事情就说不干了,还说要告病假,这分明是逃避责任,给皇上出难题的,这样的做法岂是大臣该有的行为,能不让天下人笑话?难道朝廷大臣都是些不干活的吃货吗?”
讲了这些,李若水觉得还是不过瘾,继续道:“我大宋积弊已久,解决这些问题何其困难!看看吧,朝廷裁减了那么多费用,国库却不见充盈;国家削减了那么多赋税,老百姓却还是穷困;说是取消了权贵的很多特权,但他们却越来越骄横;做官管事的人那么多,但国家却不见被治理得更好。许许多多问题都需要人去解决,朝廷现在正是需要各种人才,有很多事情等着做,正是我辈做臣子建功立业的时候,作为朝廷命官,岂可辜负皇上的信任?”
李若水一番大道理讲下来,有理有据,没有一句挑明批评当朝宰相,言下谴责之意不言自明。
听到这番话的同僚自然心知肚明其话锋所指,却不能接话。
李邦彦听的脸色难看,心里暗暗叫苦,我就是发发牢骚而已,你用得着这样板起脸来讲大道理吗?
但碍于李若水所言句句切中要害,明摆着针对自己,却没有任何把柄可抓,谁要是接话,那就是针对着谁。
李邦彦心里窝火,也不好发作反驳,除了点头附和之外,只有干瞪眼的份。
靖康元年,开府仪同三司高俅病死了,按照宋朝的规矩,这样高级别的官员死了,需要皇帝出面给主持追悼仪式。管事的就把开追悼会的相关方案报给了钦宗,钦宗也准备要去参加仪式。
李若水听说了这件事就给钦宗上书,一针见血地指出,高俅是靠佞幸而走上领导岗位的。他统领军事的时候,败坏了军纪,瓦解了朝廷军队的战斗力,是造成金人长驱直入的罪魁祸首,和童贯犯的罪是相当的,应该斩首示众才对。如今他病死了,但也不能饶过他,应该撤销他的一切官职和荣誉,并且布告天下,以儆效尤。朝廷分管礼仪的官员不分黑白,仍然按惯例要给他举行仪式,这怎么能让天下人心服呢?
李若水一次上书不见回音,就一再上书陈述己见。正是他的坚持进谏,钦宗才决定不去参加葬礼,并下旨取消高俅的高规格追悼会。
李若水秉性耿直,不肯媚事权贵,做官的上升渠道也就基本被自己的性子给堵死了。徽宗一朝,他的官职基本是原地踏步,不见有所进步。
好差事轮不上李若水,危险难办的事情就不缺人积极推荐他去干。
钦宗答应割让三镇给金人,汴京解围后,在舆论的高压下,很快就后悔了。一帮主张和谈的大臣就想出用税赋逐年支付的办法来赎买三镇。
这个想法也需要得征得金国同意,就得派人去和金国谈这个事。
皇帝又要违约了,肯定会惹得金人生气。与包藏着虎狼之心的金人沟通谈判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弄不好会丢命的。
没有人愿意去干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钦宗下诏让大臣们推举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能人。
李若水作为敢于找上司麻烦,一身正气的优秀员工,被他的上司和同僚作为优秀人才被推荐了上去。
这一次出使金国的任务充满着未知的凶险,明知道金人不可能答应税赋赎买的办法,金人一旦动怒,后果不堪设想。
不得不说,这一次李若水的上司点名推荐他,就是要他好看,就是要把他送进虎口,玩死他的意思。
不过,李若水没有退缩,没有害怕,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慨然接受任务,远赴金国去完成这件高风险的工作。
为了表示赵官家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和对出使官员的器重,出使前,钦宗召见李若水,好言安慰鼓励一番之外,现场升他的官,并赐“若水”之名。
之后,本来的若冰之名不能再用,大宋官员中忽然便冒出来个李若水。
得到皇帝赐名的殊荣,李若水便被钦宗道德绑架,也就注定了他为北宋王朝陪葬的命运。
大宋王朝风雨飘摇,肯为朝廷出力的官员太少了,钦宗手里有的是官帽子,对李若水这样肯于为朝廷出头的官员自然不吝赏赐。但对于饱读儒家经典,奉行“三纲五常”的李若水而言,皇帝赐名的无上荣誉,只有以死报君恩,才能祭奠他内心坚守的信仰。
李若水出使金国,不仅去商议皇帝安排的工作,还顺便考察金国的实际情况,探察金国君臣的真实意图。
李若水到了金国,将来意委婉地讲给金国的谈判官员,当场便被一口回绝,再无商量余地。
好在金国并没有刁难李若水这样的使者,而是让他带回金国的口信,让钦宗尽快执行之前的约定,不要再想这想那,痴心妄想,不割让三镇是不可能的,赎买是行不通的。
李若水根据出使所见所闻做出判断:金国朝野人等个个野心勃勃,绝不会满足于三镇那么一点利益,并认定和谈是没有出路的。
出使归来后,李若水一再上书朝廷要加紧备战,做好长期抵御金兵的准备。
李若水的提醒和呼吁并没有引起钦宗和朝廷主和派官员的重视。
在精神严重缺钙的君臣看来,只要金人不动武,赔款、割地、押人质,他们都能够接受。他们不愿意花功夫修武备,他们心存侥幸,总想找个少出力的取巧办法。
最终,金人把汴京城给包了饺子,把大宋君臣堵在里面做了肉馅儿。
钦宗应粘罕和斡离不的要求犯险入金营,第一次是安全回来了。金人要钦宗再去,钦宗有过第一次去金营的不愉快经历,有些害怕,就不想去,但又找不出不去的理由,好在李若水这时候站出来,自告奋勇愿意陪同前往。于是,君臣二人一起去了金营。
这一次,金人已经拿定主意要灭了宋朝,一边扣押钦宗不再放回,一边狮子大开口索要天价赎金,并逼迫钦宗脱掉龙袍,穿俘虏的服装。
李若水一见金人动手要脱钦宗的龙袍,急忙上前护驾,但一介书生怎能敌得过如狼似虎的金人卫兵?钦宗的龙袍被金人强行脱掉,李若水抱着钦宗嚎啕大哭,不住口骂粘罕不讲信义,猪狗不如。
既然李若水骂人了,金人也就不客气了,上来就是一顿暴揍,把李若水的脸都打烂了,人也被打晕了,被扔出大帐外。
李若水这样的硬骨头让敌人都心生敬意,众人散去后,粘罕留了十几个士兵看护李若水,并且下令不许弄死,还要想办法治好他。
李若水醒来后,开始绝食抗议。有人就劝他说,宋朝灭国已经无可挽回,您昨天虽然骂了国相(粘罕),但国相并没有生你的气,反而非常敬重你。今日你若归顺了金国,日后肯定会大富大贵。
李若水长叹一声,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难道能侍奉两个君主吗?
李若水的仆人谢宁也劝他说,您的父母年事已高,您只要稍稍委屈一下自己,还是有希望回去见到双亲啊。
李若水斥责谢宁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若投敌岂不污了我们李家的清白名声。我已经顾不了家了,忠臣事君,只有一死,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你若能回去,不要跟父母说我的事情,让我的兄弟们慢慢找机会告诉他们吧。
至此,李若水已经决定要以死报君,以死殉国。
对这样有血性的人,金人反而表现的非常敬重。
金人打算废掉钦宗,另立一个听自己指挥的傀儡皇帝。
宋朝的大臣多数不同意,不肯在文书上签字,粘罕跑去问李若水的意见。
李若水说,太上皇在位的时候做的不好,导致天下大乱,外敌入侵,这个我是承认的,但他已经下罪己诏禅位给当今圣上。当今皇上仁孝慈俭,没有犯什么错,怎么能够轻言废立呢?
粘罕严肃地说:“宋朝皇帝不讲信义啊。”然后逐一列出几条宋朝皇帝不讲信用的事实。
李若水反驳粘罕说,要说失信是过错的话,那么你的过错就更多了。于是一桩桩一件件列出更多粘罕不讲信用的事实来,把粘罕驳得无言以对。
粘罕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李若水不识抬举。李若水则更加激动,大骂粘罕猪狗不如,蛇蝎心肠,是天下之贼,还诅咒他离死不远了。
李若水早就豁出去了,尽捡痛快的骂。粘罕本来对李若水心存敬重,本心不愿意招惹这样的直臣,这时被骂的恼羞成怒,再也忍无可忍,命令卫士把李若水拉出去斩了。
李若水被卫士驾着往外拖,仍然骂不绝口。
刑场上,李若水对仆人谢宁说,为国而死是我的职责,只是连累了你们啊。然后,他仰天长叹:“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交代完后事,李若水继续大骂金人猪狗不如,刽子手就掴他的嘴,嘴唇都被打烂了,仍然骂声不绝。金人残忍地割了李若水的舌头,他口中血流如注,但仍不屈服,呜呜之声不绝,愤怒地面对金人,最后被割断咽喉死去。
李若水死的时候才三十五岁,他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以死明志,人虽死了,但受到了金人的敬佩。
后来从金国逃回来的宋朝人转述金国人的话说,辽国灭亡的时候,有十几个人为君王殉难,南朝国破的时候,却只有一个李侍郎(若水)以死报君。
北宋末年,满朝文武多是贪生怕死之辈,可见徽宗当政之失道寡助。
话说回来,如此王朝,气数已尽,就算再多几个愿意为帝王效死的,也是螳臂当车,白白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