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力
孩子从出生后就开始有情绪表现了,新生儿有时哭,有时很安静,有时会四肢蹬动,而且让我们很意想不到的是,新生儿的情绪反应已经可以初步分化了。有情绪专家研究表明,新生儿就拥有了5种不同的情绪,有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各位爸爸妈妈可以回想一下,自家的宝宝在婴儿期的时候,是如何去表达自己不同的情绪体验的。但是,幼儿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一种遗传本能,与幼儿自身的生理需求是否满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这些是初步的原始情绪反应。
其实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环境中,和成人相互交往,互动,这些都促进着孩子情绪的社会化。所以到了出生后的第二年,孩子会出现更加高级更加社会性的情绪反应,比如难为情、骄傲、愧疚、嫉妒。我们管这类的情绪叫做自我意识情绪,也就是和自我评价相联系的情绪。
在一项研究中,父母让3岁的孩子分别解决简单和复杂的问题,结果显示,孩子在顺利解决了相对复杂的问题后,会表现出快乐,但是如果当题目较为简单,孩子却没有解答出来时,会表现出羞愧。这个时候,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是依赖于外部认知的,也就是父母、老师的评价。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会体验到骄傲,快乐。反之,如果做了一件事,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批评斥责,孩子就会体验到羞耻感。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是孩子道德发展的基础。孩子会根据外界的反馈,体验到不同的情绪感受,从而影响到自身的行为。
除了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情绪能力,就是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每个人的情绪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好像情绪感受力特别强,非常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当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能给予恰到好处的安慰。可是,有的人,好像在情感方面有些木讷,看到别人伤心难过,也很少表示关心。我们可想而知,这两类人在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方面获得的成就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们说的这种对于他人情绪的理解力也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的。2-3岁的儿童就能够认识到情绪与愿望满足之间的关系了,知道一个人愿望达成后,会感到高兴,反之,愿望落空的时候,会体验到难过和伤心。
孩子到了4-5的时候,可以通过他人的动作来推断出一个人是否快乐、生气或者悲伤。也能够正确判断出许多基本情绪产生的原因。比如说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哭了,孩子可以明白是因为那个小朋友的玩具被抢走了,所以他伤心的哭了。
孩子还能够认识到人的不同情绪,会带来不同的行为表现。比如说一个高兴的孩子会更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和大家分享,一个正气鼓鼓的小朋友,可能不愿意分享他的玩具,甚至会产生一些攻击行为。
我们人类还有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情绪能力,叫做移情,就是我们不仅能观察到他人的情绪反应,还能够体验到和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这是复杂的认知和感受相融合的过程。移情能力在孩子1岁左右就出现了,当孩子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可能会停下哭闹,去想办法安慰别人。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过孩子通过拥抱的方式去安慰难过的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的孩子,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更多会依赖语言表达去安慰周围人。随着精准观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和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移情会有明显的发展。
如果我问各位家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让你非常棘手的情况都有哪些,我想孩子哭闹肯定会上榜。特别是当孩子哭闹不止或者是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就更令家长们头疼了。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越是让孩子别哭,他哭的越起劲,可能劝着劝着,父母也着急了,反而斥责孩子两句。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是孩子希望我们看到的,希望父母们能够理解他没能表达出来的内心感受。
孩子委屈、不舒服、寂寞的时候都可能会哭,他希望得到是父母的安慰、同情、关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哭我们就什么都依着他。看到孩子的感受,和惯着孩子是不一样的。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给孩子情感的反馈。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可以在给予孩子情感反馈后,慢慢解释给孩子听,告诉他为什么父母不能允许他这么做。
从孩子哭闹这个例子,我是想告诉给家长,理解孩子的情绪,需要我们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情绪行为是外在表现,这些表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不会表达的情感需求,这个情感需求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我们在理解孩子情感需求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孩子学习自己表达出来,把我们所理解的反馈给孩子,问问孩子是这样吗?妈妈理解的对吗?
其实孩子在言语化情绪的这个过程,已经能够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了。这也是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第一点,培养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任务。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通过哭或者动作来表达
第二阶段:通过语言来表达并且能够说出原因
第三阶段: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并说出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代替行为表达时,情绪管理就出现了。比如,过去生气了孩子会把玩具扔掉,现在他可能会说,“我生气了,总也拼不好。”
命名情绪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将情绪语言化,还能够让孩子更加善解人意。在家里其他人或者孩子的朋友产生各种情绪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比如问孩子,妹妹不太高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爸爸今天晚饭的时候发脾气了,是什么让他这么生气啊?”在晚上亲子阅读的时候,你也可以停下来,问问孩子书中的主人公现在是什么样的情绪,以及他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
第二点,是和孩子讨论如何缓和当前情绪并进行练习。首先当孩子生气的时候,没有发脾气,而是用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样的进步非常值得你的鼓励,你需要及时认可孩子为此做出的努力。孩子接下来面临的难题是,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做才能够控制和缓解各种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所以和孩子讨论如何缓和当前情绪并进行练习是关键。
比如,看动画片或者读绘本的时候,你可以问孩子,“小兔子很害怕,有什么能让它不那么害怕吗?”或者是,“豆豆的玩具被抢走了,她看起来很伤心,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她不那么难过?”
当家庭成员或者孩子自己有各种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因为没能学会游泳而感到很沮丧,你看起来很难过,你能想到做什么事情能让你开心一些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幼儿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方法和当下的情境去思考和练习如何缓和激烈的情绪,特别是当别人也有情绪的时候,如何与对方沟通交流并安抚对方。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孩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会增强,并能够换位思考,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接下来,第三点,是爸爸妈妈们需要以身作则。幼儿学会调整自身情绪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观察和学习的过程,所以成人也需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果我们在家里经常暴跳如雷,随意发脾气,又如何引导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而且家长的行为表现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影响着孩子的移情能力。还记得吗,我们在第一部分讲到的移情能力,也就是是否能够体验到他人的情绪反应。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很敏感,鼓励孩子积极克服消极情绪体验,鼓励孩子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会是孩子长大后具有非常好的移情能力,更能理解同情他人。反之,如果是以惩罚为主的家庭教育,家长忽略孩子的情绪感受,那么孩子长大后很难对别人表示出关心,甚至是出现愤怒和攻击的行为。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刚刚说的3个要点
第一,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并说出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
第二点,是和孩子讨论如何缓和当前情绪并进行练习;
第三点,爸爸妈妈们需要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