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大学毕业后,晃荡了快一年,终于在14年三月份的时候找到了能让自己暂时稳定下来的工作。经历了一个月的试用期,拿了一个月的试用期基本工资(一千四百多块钱)后,我的工资开始直线式上升,直到第七个月稳定下来。
因为当时科室有规定,新人入职后,奖金从0.1系数开始拿起走,拿到0.6之后就不再往上涨了,直到工作满一年之后通过了科室里的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之后,再拿相应的奖金系数。
做学生的时候穷太久了,等到工作了之后,工资不断上涨,购物欲也随之膨胀。那时候网购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逛街购物还是主流。除了上班,休息的时候就会去逛街。
逛遍了春熙路附近的各大商场,新世界百货、远东百货、王府井等等,最喜欢的就是买衣服,价格从最初的三位数到后来随着工资上涨涨到了四位数,到后来,我偶然遇到了一家做服装定制的店,还在那里做过几套私人订制的衣服。还好,我也只是对衣服情有独钟,化妆品之类的用的都比较大众,偶尔也会给自己买件首饰,那也只是偶尔为之。
可是后来我发现,除了休息时间,我买的那些衣服能穿的场合基本没有。挂在衣柜里成了展览品,偶尔打开衣柜看看。因为平时上班的时候路上十分钟,到科室之后就换上工作服了,下班回家的路上再穿十分钟,一天总共也就只能穿二十分钟。
而且,要配得上那些精致的衣服,我就必须每天画上精致的妆容,配上合适的发型,坐立行走都要有模有样。而每天的工作本身就像打仗一样,再精致的妆容,经过一天封闭环境下和忙碌工作的蹂躏,也花的差不多了。加上工作忙,睡眠不足,每天早起都困难,能洗把脸就好了,更别提早起化妆了。
其实我们大学的时候是专门修过一门课,就是护理礼仪和化妆的,而且好像是必修。上班之后,单位也提倡护士画淡妆。但是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书本上写的那么理想。
基本上是你早上上班的时候衣帽整齐,妆容得体,等到下班的时候就变成头发凌乱到飞起,帽子也歪了,妆也花了,指不定衣服上哪个地方溅上了血迹、尿液、墨汁。
于是那些衣服一年中的多数时候,都是挂在衣柜里。偶尔拿出来穿一次,穿完就得洗,而且那些衣服保养起来也并不容易。春天夏天的衣服还好,自己手洗就可以了,穿的不久。也不脏,就是过道水的问题。冬天的衣服就只能送干洗店,有时候明明只穿了一次,但心里就是膈应,还是送去干洗店,洗一件衣服少则二三十,多则五十,保养的成本太高了。
后来辞职在家一年,没有收入,那些衣服也基本被挂在衣柜里没再动过。我感觉她们成了我的负担,不再是我展示美的工具。
慢慢地,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不再去追求高品质的衣服,而是选择一些比较大众化的衣服,基本在一百块钱左右,不超过两百块钱就能搞定。选择这些衣服后,我发现我不用再把自己束缚在衣服里,坐立行走变得自在了许多,人也舒展开了。不会担心吃饭的时候溅上油渍不好处理,也不再担心洗衣服的时候会把衣服洗坏。我也不用再把衣服送去干洗店洗了,自己手洗或者洗衣机洗就能搞定。
一念之差的改变,让我找到了一个可以不被束缚的自己。这让我觉得,好的东西是用来协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我们的物品。如果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工具的附属品,那才是真的悲哀。
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那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享乐人生。从小学习压力过大,都是为了“钱”途在学习,而不是为了自己。
诚然,现在的我们努力学习是有“钱”图的原因在里边,但也只是一部分,而非全部,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把自己活明白,让自己这短暂的一生虽不至于伟大,但也不至于太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