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的士”,可能是每个城市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可能它算不上真正的“的士”,也有损城市形象,但它更加方便和廉价。在某种经济条件下,老百姓强大的需求,滋生了数之不尽、杜之不绝的“三轮的士”大军,这个圈子里,也有他们自己的“人物”和“文化”……
独道
我每天早上步行三公里去班车站点,然后乘车上班,紧张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这20多分钟的漫步,算是最惬意的事儿了。其实也没那么美好,每天都是急匆匆的拎着笔记本电脑赶路,脑子里也总有想不完的事儿。
这一天,不知什么时候从后面跟上来一个三轮车,走在我边上的时候突然大喊了一声:“两块!”我真的被吓了一跳,他的声音太大了,而且我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扭头一看,一辆三轮出租车,比较特别的一辆。完全敞篷的,就跟普通民用的电三轮差不多,只是在车斗里搭了两块木板,估计是从地摊上买的布头儿简易地包了一下。驾驶人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头儿,一幅厚厚的眼镜,黝黑的皮肤,不太整齐的服饰,一顶旧时代般的破帽子。他的目光并没有正视着我,更像是冲着前面自言自语:“光明商城、步行街、火车站,哪都是两块!”一口地道的滦州方言,带着唱歌儿般的韵律,淳朴、宏亮、悦耳。我轻轻地微笑着对他挥了挥手,示意不用。可能他眼镜片太厚了,我无法确定他是否看到了我挥手,或许他为了安全驾驶,目视前方,只是用余光观察我的反映。
接下来的日子里,偶尔就能看到他,可能我每天拿着包急匆匆赶路的样子一点都不像散步,偶尔也能听到他近距离的“两块”。岁月就是停不下来的周而复始,春夏秋冬,他的衣帽都那么破旧,憨笑也总那么让人觉得温暖,厚厚的眼镜透视了几十年的人间故事,却鲜为人知,少有人懂。“两块”一词,足矣表达他的思想比眼镜更厚,一种独道的赢人之术。
底线
公司安排我去市里开会,偏偏这一天就起晚了,急忙跑下楼,从路边叫了一辆三轮车,飞身上车,“去车站”。或许司机师傅感觉到了我的着急,话音未落,车就起步了。三轮“的士”比叫出租车方便的多,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这些工薪阶层来说,省钱才是硬道理。半路上跟师傅闲聊了几句,顺便问,“多少钱啊?”
他不太爱说话,所有回答都简单明了,“四块”
我也知道大概行情的,比出租车省了一倍多了,闲来无事,砍砍价儿,“别人都是两块钱么,你怎么四块呀?便宜点呗?”
“到车站都是四块,不坐拉倒。”
听他这样讲话,确实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不行的话停下吧,我下车,不坐了。”
“不坐了可以,从这里下车可不行,我得给你送回上车的地方!”
这场面,很搞笑吧,也让人很无语^^,“师傅,我跟你开玩笑呢,不少给你钱,赶时间……”
人生有时候就像过家家,有些情节比儿时更可爱,但无论如何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其实,从我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敬佩三轮师傅的。
微服
老郑很有凝聚力,大家排队等活的时候都爱围着他闲聊。他是退休老干部,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看样子也就四五十岁,根本不像六十多岁退休的人。他退休前是科级干部,管着不少人,权力也不算小。不过他为人正直,两袖清风,到头来自己儿女工作问题都没解决,退休后经济上也不富裕。偶尔就有路过的“官人儿”认出他,亲切地叫他“正哥”,看到他退休后“开三轮跑出租”感到惊讶,他总是寒暄说在家呆着没意思,体验生活。谁都能看出来那份尴尬,大家都不愿意碰触罢了。
老郑是个热心肠,大家有事儿他都愿意帮忙,就是不爱求别人办事儿。有个三轮因为跑了禁行街道被扣了,非要没收,老郑就去帮着理论了。他懂得多,会讲道理,可是那帮人根本没拿他当回事儿,“你以为你是谁呀!你那三轮子敢跑这条街,也给你扣了!”把老郑差点没气抽了,他在职那会儿可从没听过这话。或许此时他也会反过来想想工作时对别人说过的一些话,对方心里的滋味。幸好来个当官儿的,认识老郑,“正哥,怎么了这是?”边上的人从耳边跟他嘀咕了几句,随后对老郑说:“正哥,别生气,把车直接领走就行了。以后有啥事儿直接给我打电话。”这事儿就这么摆平了,大家都体会到了老郑的能量,但老郑好像根本就不领人家的情,连句好听的话都没说。
独道、底线、微服,足矣让我们称之为“三轮侠”了,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感慨的地方。
时过境迁,经过多次大规模的集中整治,“三轮的士”越来越少。也可能是随着科技发展,网约车的秒到和廉价吸引了更多的人,“三轮的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也不知道这三位“三轮侠”如今何去何从……
滦州大数据,
用平淡的日子演绎每个人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