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看名字就知道很犀利的小说,出自于王朔笔下,我的印象中,高中基本上等于没读的王朔俨然一股文学界的清流,不,泥石流。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单亲家庭里父亲和孩子的故事。孩子正值青春期,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十分早熟,相比之下,步入中年的父亲却是有些迷茫。
年龄阅历的关系吧,我不能理解那个似乎有着满腹文章的父亲为什么会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越来越依赖孩子的他甚至以装病这种低劣的手段迫使孩子留在家里,以酩酊大醉的姿态想要亲近其实根本没想过要与之有隔膜的儿子。想要与儿子做朋友却在时间的流逝下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应该以孩子的心态融入儿子的生活还是以对待大人的方式对待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儿子。他试过以孩子的心态融入儿子的朋友圈,但毕竟是一个大人,他又怎么可能融入那个只有孩子的圈子,被孩子们排斥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生活、交际似乎总是以儿子为中心,一旦儿子不在家里,他便只能目光呆滞的盯着并不精彩的电视节目。或许正常人打破僵局的做法是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换一个适合自己的交际圈也好,而他所作的居然是装病以便将儿子留在身边。不知道他儿子怎么想的,反正我觉得爸爸当到这个地步真的好可怜,或许还有些病态吧。后来因装病太频繁被儿子发现端倪而渐渐失效,他居然想找出些证据证明儿子的朋友们都是些狐朋狗友,想尽办法想让儿子与他们断绝关系,然而在砸了儿子带锁的抽屉也没发现什么铁一样的证据,悻悻而归的他在路边喝酒喝到几乎酒精中毒,而他的大闹在早熟儿子的眼中居然有些可笑,就像一个找不到玩具的小孩子。酒精中毒的爸爸在家休息了几天,期间儿子给他介绍的对象(儿子同学兼哥们的妈妈)来看过这个可怜的爸爸,说中了他的心事,便被奉为知己,然而他追求美丽清新的小姑娘的梦想却让他不由的厌恶这个虽然风韵犹存但却已然半老的女人。他开始把自己藏在一副金丝眼镜下,带着眼镜的他看到的任何人都是和善的,是美好的,也是模糊的,但一旦拿下金丝眼镜他就会立即感到不安,感到恐惧,夜里怎么也睡不着,安眠药越吃越多却越来越没有效果,发展到后来便成了放浪自己和酗酒成性,彻底放手不管儿子而投入到了他目前只能找到的伴侣身上。筹划着买房结婚的他突然收到儿子被一群混混打伤住院的消息,接踵而至的是前妻对儿子抚养权的争夺,小说在描写了一些庭外调解的细节之后切入了父子两个推心置腹的对话,似乎儿子还跟着父亲,似乎又不然,不过很明确的是儿子又把爸爸扶上了爸爸的位置,或许以后爸爸的生活也会恢复正常吧,不得而知,因为文章戛然而止。
这篇文章的背景年代应该是1990年前后,很有那个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对亚运会在北京举办时全城动容的描写,很真实也很具有煽动性。亚运会举办之前应该是整个北京城最融洽的时候,也是这对父子最融洽的时候,届时爸爸刚刚放下架子要和儿子做朋友,儿子也很积极的在这种关系下生活着,不过一切融洽在亚运会开幕式那夜彻底结束。爸爸意外之中得到了一张开幕式的门票,兴冲冲赶去之时已经过了入馆时间,无奈之下悻悻回家,本以为回家能有一顿丰盛的晚宴的他千辛万苦回到家却看到一片狼藉,原来是儿子把小伙伴们找到家里来了,吃完了佳肴正在兴冲冲的看着直播的开幕式。爸爸的突然归来自然打破了这画面的和谐,爸爸自以为温柔的与一屋子的孩子们话家常却反应冷冷,小伙伴们开始告辞,儿子却不愿大家败兴而归,硬生生将爸爸从家里赶了出来。万人空巷的亚运会开幕式正在直播,街上除了执勤的警察之外几乎没个活人,爸爸神情恍惚的荡到了一个大型的喷泉处,喷泉喷起,他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般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窈窕淑女,甚至想到了他们下一次约会的地点(实际上他们只见过一面而且是以顾客和店员的身份)以及约会时要说的话,他将那女子想成和自己一般孤独无助的人,两人心心相惜而后好事成就。这段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故事,一来将这个可怜的爸爸的孤独推向了高潮,二来也为后面与儿子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埋下伏笔。那段对爸爸在孤寂的冷夜于大街上徘徊的描写的确让我毛骨悚然,不是害怕,而是心凉,透彻心绯的凉,凉到不知所措。
我喜欢称呼王朔为文学界的泥石流,是因为王朔写人总是写的十分入骨,不光是步入中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还有盲目措施之下人性的丑态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纸上,让你恨得牙根直痒痒的那种,也因为如此,读书期间一度丢下书直呼不读了不读了,王朔那种毫不留情的刻画出来的丑态真有让人恨之入骨的潜质,但细细想来,似乎也能理解人物所选择的方法,虽然极端,但也透着无奈,谁又想那么奴颜婢膝的活着呢,不过都是生活的无奈罢了。
再想来,其实这对父子生活的方式像极了我们与父母生活的方式,如果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的话,或许,也摆脱不了这种相处方式。爸爸陷入的是中年的迷茫,离异的他失去了本该有的生活中同龄人的陪伴,却也在自己付出了几多真情的儿子身上找来安慰,因为儿子有自己的生活,也正是需要父母放手的年纪,爸爸仿佛一时间不被任何人需要,形单影只一个人,落寞又凄凉。或许儿子的选择是对的,给爸爸相亲,帮爸爸找到新的生活归宿,但儿子并不了解爸爸对于心中白月光的期许,不甚合爸爸心意也是有的。
作为一个还未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我所看到的儿子是十分符合现实所见的,独立,自主,机灵,有自己的想法,敢作敢为,心中却也犯嘀咕,自己的父母在自己最为叛逆的那段时间是否也是这样患得患失,不知如何自处呢。书中这对父子是千千万万父子的缩影,中年迷茫遇上少年叛逆,你总会在这两个角色中找到只言片语或曾相识,这对父子却也与大家不甚相同,他们身上属于自己的特性被文学放大到极致,属于儿子的自由与叛逆在小伙伴悻悻的眼神中爆发,属于爸爸的孤独在万人空巷的北京街头显得格外凄凉,而属于我们的,或许是夜晚摇曳心头偶尔的悲戚,或许是从不曾爆发的想对父母说的话,浅浅的,淡淡的,谁也不曾真的告诉旁人。
不知道还会不会选择王朔的书去读。
大概还是会一边高呼不读了不读了,一边忍不住一眼又一眼的从书的扉页看到【完】字才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