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学一点“咏物”技巧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来学一点“咏物”的技巧。像这样的作文课,第一个好处是能使我们看事物细致一些,引起我们的联想;第二个好处是使我们的作文在语言上灵动一些,文面很好看,内容很精巧。好,下面看学案中的《萤火虫》《礁石》《根》《星光在闪烁》。这是咱们的第一个学习活动,通过读文章来说一说,什么是“咏物”。下面我们朗读文章,女生读《萤火虫》,男生读《礁石》,全班同学读《根》,老师读《星光在闪烁》。

(女生读《萤火虫》)

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红灯,殷勤地照看这个花草的世界。

萤火虫,你不觉得你的灯光太小了么?不觉得你是在燃烧你自己么?

萤火虫没有回答,它还在不停地飞来飞去,提着它那美丽的用生命燃起的红灯,飞舞在万花丛中。

——柯蓝

师:很好听,女生读的内容,表现出一种清秀。好,男生开始,“礁石……”

(男生读《礁石》)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

师:男生读得浑厚,如果再加一点劲儿,那么那种力量就出来了。全班同学一起来读《根》。

(全班同学读)

也许,一切的一切,盖源于那个绿色的梦。

也许,只因为那个绿色的梦,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把心灵的纯真托给森林,把美的微笑交给花朵,把爱的温柔送给草地,把生命的精华献给果实。却把苦痛和寂寞,永远地留给自己。

……

是的,只要根在,生命之绿就将永存!

(师读《星光在闪烁》)

星星在闪烁

欧阳斌

星星坚持不懈地闪烁,在属于自己的坐标上。不在乎风风雨雨,有时被浮云遮蔽了,又顽强地显现出来。

是那样清澈纯真,是那样宁静无躁。它们拙于言辞,干脆无语,无语便是有语,有语的涵义全在于闪烁。

……

在广漠的夜空里,星星告诉大家,纯真地生活,宁静地闪烁,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我们读了四篇短文,它们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咏物。那么什么是“咏物”呢?请大家根据自己刚才读文的体会,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一说,什么是“咏物”。

(板书:说“咏物”)

师:哪位同学来随便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咏物”——

生:我觉得“咏物”就是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一个事物,具体刻画,然后寄托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嗯,她的表述有三层意思,一种是表现手法,再一种是写法、描述,然后表达内容。很好。这个象征的手法,它有时候是可以活用的。我们就把它说得实在点:通过描写,然后展开一定的联想,然后点出一种道理或抒发一种情感。好,接下来,再表达自己对咏物的看法,举手发言。

生:我认为“咏物”就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物体进行赞美的一种写作手法。

师:“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个“修辞手法”扩大一点: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事物进行描写,然后再进行抒情。好,谢谢。

师:很好,两位同学发言了,老师来小结一下。他们的回答,基本上把“咏物”的特点说出来了,我再来说一下,你们把它记下来:“咏物”—— 一种用生动、美好、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以抒发情怀、表达感受、点示哲理、颂扬精神,表现人物的写作技法。好,咏物是什么,我们基本上明确了。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方面的知识:对“咏物抒怀”的作品,对它的思路进行归纳,进行提炼,也就是说,我们来发现咏物抒情类文章的表达规律。这个规律我们知道了,就可以模仿。下面大家看材料中的《蝉》《贝壳》两篇课文。

(一)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鹊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

(二)贝壳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

师:我们来提炼它们的大体思路。

师:这是一个难点。我给大家做了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每篇文章里都加了三个括号,这三个括号表明,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它一步一步展开的思路,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先看《蝉》。它的第一段和《贝壳》的第一段,在写法上一模一样,那么这一段,它是做什么用的?你们就可以概括出来。然后再看《蝉》的第二个部分和《贝壳》的第二部分,它是做什么用的?又在括号里写出来。《蝉》的第三部分和《贝壳》的第三部分,又是做什么用的?你们可以回答出来。两篇文章,归纳的语言,可以是一模一样的。好,开始思考,将这种写作现象,概括成短语。这个活动可以一个人做,可以两个人做,也可以三个人做。开始。

(学生讨论。)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看法。哪位同学来?

生:第一个步骤,我觉得是引出它要吟咏的物体。

师:事物。

生:第二部分赞扬这个物体,也就是开始咏物。

师:概括你的发言,就是:“引——咏——感”。好啊,继续。

生:第一部分是引出下文,第二部分是对事物的描述,第三部分才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好,这个“引出下文”,我觉得还是“引出事物”好一些。事物引出来了,那么就是如何来描述,然后来抒发感情。好啊,继续,还有没有新的说法?

生:第一段是引出事物,第二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第三段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点示哲理,颂扬人生。

师:你看,她聪明在哪里,她把前面我们所说的“什么是咏物”的话用进去了。我们用四个字来说明,第一个“点出事物”,第二个“描绘事物”,第三个“点出感悟”或者“点出哲理”,或者“抒发情感”。谢谢你。好,再来一次。

生:我觉得可以从作者的感情变化分三个部分,例如《蝉》这一篇,作者是开始表示一种对蝉比较烦躁的感情,就是先抑后扬的感情。然后中间呢,通过一个小小的对话,描述作者感悟蝉声的过程。然后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与第一段就发生了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蝉声的理解和赞扬。

师:从文章的波澜来看,有抑有扬,先抑后扬。她所分析的是一篇文章的情感波澜,很有道理,她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发现,从材料中的这两三篇文章来看,这是一种规律,有些是先抑的,有些是后抑的。

下面我们继续来谈文章的表达规律,我认为我们可以开始小结了,还是我来小结。

我觉得刚才同学们表达得都很好,第一部分的表达作用是“引出话题”,第二部分的表达作用是“描述事物”,第三部分的表达作用是“因物抒情”。

我下面再换一种说法,简单一点:第一部分是“引语”,引出话题,第二部分是“物语”,描写事物,第三部分是“情语”,抒情。这又是一种说法,在分析类似的短文时,可以看看有没有引语、物语、情语。

再换一种说法,引出事物是定出写作的方向,这叫“定向”。比如我要通过小小的贝壳表达什么样的生活道理,先定了一个向。《蝉》也是,它很吵,这是一种抑扬的技法,但是蝉为了生存,它们在土里生活,在黑暗里生活很多年,然后求得一瞬间的光明,这就给我们以感悟和感受。第二部分,是描写。定了向之后,必须通过描写,进一步表达出思想。如果没有描写,文章就干巴巴的;有了描写,就是生动的语言。第三部分,就叫“开掘”,把思想、情感深化一下。这三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

那么,再换一种说法,最简单的一种,那就是:第一部分,叙述;第二部分,描写;第三部分,抒情。

好,现在我们已经大体已经知道,这一类文章的思路,展开的规律是:引出事物、描绘事物、因物抒情。怎么样写,大概都脱离不了这三步。尽管它们段落的数量不同,尽管它们吟咏的事物完全不同,但大体的模式差不多。

师:好,我们下面学习活动是:悟写法。

师:这个“悟写法”在我们前两部分的学习内容里其实已经包含了。下面我们再看一篇文章,冰心的《荷叶 母亲》,同学们读一读,再根据这篇文章来谈一谈,咏物、抒情类的短文,有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的技巧,好,大家先看短文《荷叶母亲》。

荷叶 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大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同学之间,交流一下看法。

(学生讨论。)

师:把你的见解,讲给大家听一下。哪位同学来讲?

生:作者借荷叶保护红莲,抒发了她对母亲无私关怀的感谢,所以我认为她的写作手法是借物抒情。

师:好,这是概括的表达,能不能还细节化地表达一下,她在描写上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或者她是如何描写得这样好看的?

生:她进行了对比,有细节描写。

师:细节的描写,特别是红莲如何被雨打,荷叶如何倾斜下来等,她把过程描写得很细致。而咏物抒情的文章如果没有细腻的描写将是空洞的。好,再思考。

生:我认为作者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要加上自己的感觉。作者随着事物的变化来反映出她的情感。就像是文章第二段、第三段,“我觉得有些烦闷”“我不宁的思绪散尽了”。这里反映出作者不平静的心情,使文章看起来非常美。

师:最后还有一句,“我深深地受了感动”。这都是心理描写。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在观察、描写的时候穿插进来,可以使文章生动一些,引起我们的共鸣。《贝壳》是这样,《蝉》也如此,作者的心理活动都在里面。这个提得非常好,请坐下,继续来。

生:首先她在第一段里面说到她有两盆莲花,为下文做了铺垫。

师:这就是选定一个事物了,好,继续说。

生:然后对两盆莲花进行描写,描写之后写出自己的情感,最后联系实际,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师:对,写出真实感受,就是说你所描写的事物一定要便于你表达真实的感受,好。

生:里面通过一系列对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气氛。这样就更容易抒情。

师:这是要形成一种反差,如果是和风细雨,作者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她写雨,雨势不断增大,小小红莲在雨中好像很可怜的样子,这个时候,荷叶过来了,而这个时候,恰巧她的妈妈在旁边,她的联想就出来了,荷叶——母亲,“我”——红莲。他说得很好,对环境也进行描写。

师:老师再来进行一次小结,请大家记下来。“咏物抒情”“咏物议论”这样的文章它的写法,除了刚才我们探讨的结构之外,在技法上,我们总结如下三点:

第一,选物。选什么样的物呢?选自己的心爱之物,选身边的美好之物,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或者非常常见的事物,比如说小草,或者比较稀罕的事物,从未见过的事物。从它们身上展开某一方面的联想。这是第一步工作。

第二,对所选之物进行精致的描写,努力地写出这个事物的外在形态或者内在精神。这种描写一定是要向着自己抒情的方向发展的,描写也是有方向的。

第三,运用多种生动描写的方法,或者在描写中穿插进自己的情感发展因素。什么是多种描写方法?一般是比喻、拟人的方法。这样,就使事物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联系起来,使实在的东西变成内在比较虚的东西,即由描写到抒情,由实到虚。这个过程就是:选物,细腻的描写,然后抒情。

好,再补充说一点,后面“因物抒情”这一块,根据前面的描写或者表达抒情,或者表达议论。抒情的我们叫它“因物抒情”,议论的我们叫它“因物明理”,简称讲道理。我不知道你们学过《落花生》这一课没有?

生:学过。

师:回忆一下,是不是“引出事物”——“描述事物”——“点示道理”?

生:是的。

师:好,关于“咏物抒情”“咏物明理”这样一个作文构思的模式,我们今天就探讨到这里,下一步就是大家学“咏物”。

师:老师给了你们很多题目,你们可以选一个,或者不用老师的题目,自拟一个,写一篇三四百字的文章。这一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